△神马运营, 互联网人的思想交流之地△
今天微博上火了一个话题:“七成毕业生月薪不到六千”,很现实也有点扎心。
但是,大家除了应该关注刚踏入职场时的起薪,更应该关注:在职场中的成长与涨薪。
大家可能都听说过一万小时定律: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
这是职场成长非常重要的一个角度:深耕。
我认同吗?非常认同
但是我今天想讲讲职场的成长的另外一个角度:拓展。
也许有些人听惯了“先在一个领域做到极致,再去谈拓展!”的结论。但是在我看来,这样的说法有些武断:或者说适用的对象不是大多数的职场人,而是乔布斯、史玉柱那样志在创业的人。
而拓展,更适合想在职场持续前进的人。
为什么这么说?不谈创业的难度、也不扯阶级固化的必然规律。单论现代人的压力:房贷车贷、结婚生子、生活教育。
创业成功的时间点是不可预见的,但是生活的压力却是近在眼前。因为职业的原因,我见过很多满怀热情的年轻人放弃创业的冲动,也见过很多的创业者黯然离场。很多人在离场时都表达过类似的观点:
如果我无牵无挂,我肯定会选择继续创业。
但是很可惜,大多数人都有自己无法割舍的牵挂,为了自己或者牵挂的人,大多数人得选择一条更稳当点的路——上班。
但是,拓展≠打杂,上班≠没有梦想,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也是为了帮助那些想要进步,但是现阶段不适合创业的朋友。
01
什么是边际效应?
简单来说。边际效应是指:当其他投入固定不变时,连续的增加某一种投入,所新增的产出或者收益反而会逐渐减少。
咱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一块干海绵我们把它扔到充满水的池子中,随后我们用手将海绵往下按,随着我们按下的深度,海绵会吸取更多的水,但是当海绵吸收了一定的水量时,我们继续按下,海绵能吸取的水量越来越少,直到某个极限无论我们怎么按压,海绵也无法吸取更多的水。
有没有发现这个例子很像我们的职场经历:
刚确立职场方向的头两三年(注意这里说的是确立职场方向而非踏入职场,因为现在很多年轻人在确定职场方向上都会花不短的一段时间),我们处于一个快速成长期:每天都很累但是很充实,能学到很多的东西。两三年过了,我们成了“老手”,做起工作来得心应手了很多,不时也能得到一些成长,这段时间属于平稳成长期。
又过了三五年,三十来岁了,这时都成了“资深人士”“有多年XX领域经验的人”,但是发现自己的成长近乎停滞:被自己身边创业的朋友弯道超车的情况,也多发于这个时间段。
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
你陷入了职场成长的边际效应中:就像那块海绵,已经到了近乎吸满水的程度,我们再多的努力,也难以让它吸入更多的水。如果我们想让这块海绵继续吸水,办法只有一个:在不改变这块海绵密度的条件下,增大它的体积。
这句话换到职场中来说就是:在不影响自己原有技能的基础上,扩展一些其他的硬核能力。
02
深耕和拓展的区别,到底有多大?
我大学读的IT,同班有两个学霸L君和Z君毕业后分别去了两家国内的大型互联网公司做研发(现在应该称呼为巨头公司更合适)。L的运气更好些,分到了一个核心事业部,学习、成长、升职加薪,一路顺风顺水。Z君的经历则是坎坷了许多,因为公司事业部的调整更换了上班的城市,又因为新建事业部的需要经历了转岗,从研发到产品,再到运营,Z君笑言自己原本想当根螺丝钉牟足了劲做研发,结果被公司搞成了“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L和Z都是有能力的人,工作十年。L做上了系统架构师,年薪70万,,还有股票,在北京有房有车,家庭幸福。
在许多人看来这已经是人生圆满,但是去年年前小酌,L跟我诉说了自己的压力:家庭开销有增无减,自己和妻子并没有大手大脚花钱的习惯,但是孩子的教育费用,父母逐渐开始有一些病痛,亲戚朋友的婚丧嫁娶,这些都属于必须开支。
但是自己的收入已经触顶:短期内在领域内获得较大提升的可能性已经不大,再往上走就是行业大牛或者技术合伙人的层面,而这种程度的跨越,L坦言短时间内并无把握。
L有些无奈的说:“《流感下的北京中年》刷屏哪会儿,我失眠了两个晚上,那位作者的条件不比我差,岳父一场病险些让整个家庭的经济崩盘,咱这种情况,就属于表面上生活光鲜亮丽,万一出点意外,就得一夜回到解放前!”,说完,L狠灌了一杯。
L说的话我很赞同,近年常听写年轻人说:自己的父母希望自己去考公务员或者国企单位,因为那儿“稳定”,我通常会诚恳的建议年轻人放弃这种稳定:
因为稳定本身变意味着放缓或者停止成长,而这种层次的“稳定”、“幸福生活”脆弱得不堪一击:就像海洋中的小舢板,风平浪静时还可以稳定前行,一旦遇到风浪,抵抗能力几乎为零。
而一个人想在职场中持续上升,必须有持续的增量成长
其实L君的焦虑很多人都会遇到,甚至很多人的焦虑会比L来得更早更猛烈,
因为很多人在在工作四五年之后,就发现自己的能力和收入停止了增长,之后的日子里,能力增长是因为行业在前进,收入的增长是因为社会平均工资的提升或者公司内部的工资普调。
那么如何应对这种成长的停滞呢?
我们在文章前面讲过边际效应,如果在职场中想持续的成长、避免边际效应的最好办法就是拓展自己擅长的领域。
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谈谈坎坷的Z君。我们说过Z君的职场经历比较坎坷,因为公司业务和架构的调整被动经历了多次转岗。
那Z君到底是怎么做的呢?
事实上,Z君所在的公司是一家管理非常人性化的公司,无论是Z君自己在调动之前提要求还是在后续的工作中不能胜任,公司都不会拒绝将Z君调入其他的事业部做熟悉的岗位。但是,Z君是喜欢挑战的人,频繁的变动不仅没有影响他,反而使他在不同的领域里经历了从干海绵到吸满水的海绵的过程:第一次带组开发、第一次搞产品交互图、需求文档,第一次做产品迭代,到第一次组织大型运营活动落地。Z坦言自己在过去的十年里,差不多经历了四五个快速成长期。
我们可以看到由于Z君在不断的涉足新的领域,他所具备的能力越来越多元化,Z笑着说,在多部门协作的会议中,大家都更希望领导工作的是Z,原因很简单:他在多个领域都有足够的经验,无论哪个部门的工作他都懂,不会出现外行指导内行的情况。
事实上不止L的故事,我自己在工作中同样深有感触:
我大学毕业后并没有选择做IT,因为我觉着自己“是一个有着伟大商业想法的棒小伙儿”,而IT男这种被打上“老实人”便签的工作,不符合我那该死的无处安放的魅力。
所以,我进了一家商务咨询公司,成为了商业分析员,可能商务咨询大多数人觉得很高端。其实没有,我和大家面临过一样的困境:刚开始工作的时候重复性的工作非常多,感觉和自己理想中的工作差距巨大。同事甚至会选择分担一些比较有技术性的工作,而把简单的工作置换给我。我很苦恼,因为不知道如何进步,我找上司深谈过,他告诉我:John,我们很希望帮助你能担任更重要的工作,但是抱歉,我们现在没有时间帮助你成长,所以你必须想办法解决它。
我用心的分析了自己的情况:做商业分析我比不上那些老手,所以我想得到更多的成长机会必须从别的角度切入:我发现有些同事的商业分析做得很好,但是在汇总PPT的制作上稍显不足,我就在这上面下功夫,我研究了几百份顶尖的PPT,涵盖多个行业的头部企业和很多大佬制作的PPT,后来我成了公司PPT做得最好的人,也通过这个切入点,我得到了更多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而在后来,我离开公司说,自己做过产品运营,品牌运营,到整个项目的运营。我发现自己的快速成长多源于扩展自己擅长的领域,而在扩展这些领域的同时,我能获得更多的资源,结识一些更牛的人,这些又会对我原有的能力产生很大的促进。
所以,如果你想获得持续的增量成长,必须在适当的时候拓展自己擅长的领域。
03
拓展领域≠心猿意马
本来,关于拓展能力的分享,到前面也就应该结束了。但是,我担心有些朋友看完了之后打满鸡血,然后把路走偏了,那就是我的罪过了.
所以,我必须得给大家解释清楚一个问题:
什么时候才该拓展领域?
现在是一个把速度看得很重要的时代,时代特征显现在个人身上就是:刚刚踏入社会没几年的90后被要求有房有车,年收入到什么程度。有时不是自己想快,而是时代推着你快.
我最怕的就是有人看完我的文章:脑袋一热,我在XX岗位是做了这么久了,现在能力和收入还没有大的提升。黑白不是讲了吗,拓展自己擅长的领域,我决定去做XX了。
希望大家千万不要这样粗糙的理解拓展领域:
我说的是指在你所从事或者擅长的领域,你的能力已经拔高到了一个无法获得有效成长的地步,但是很多人从事一个领域后,在提升自己能力上所花费的精力非常少,这种情况,你的能力和收入没有提升是因为你缺少学习,而非你在这个领域的能力已经触顶。
要区分拓展领域和打杂
如果你到了拓展领域的时候,却不能分辨什么才是拓展领域,也很难完成自己的成长。
职场很复杂,“学会说不”是一个职场人想要提升必备的技能:
我认识一个工作了8年的女生,去年她问我有没有路子,她想换个工作,我满口答应:这个女生我大学时就认识,人很聪明也勤奋,学的是人力资源又有8年的工作经验,相信会有不少朋友愿意招收这样一个人才,但是结果令我大吃一惊:我用心给5家熟识的公司推荐了她,她也获得了面试的机会,最终却全部被拒。后来我才了解到:在这8年期间,她都在一家小型电商公司上班,说是人资,除了招聘和人事工作,还兼任着出纳和行政前台,需要商务来完成的招投标工作她也得去做,表面是是个“拓展了自己的能力领域”,实际上是做了很多打杂的工作,对于什么都是浅尝辄止,没有哪个方面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所以,大家一定要明确区分拓展领域和打杂,我们拓展领域,是要多元化的提升自己的能力,让自己的每一项能力都能独挡一面,这样才能叫复合型人才,如果自己的领域都没有得到足够的成长,又从事一项没什么关联性的其他领域,其结果就是自己变成了一个“打杂的”
声明:⊙文章版权归“神马运营”公众号所有,欢迎转发,转载请联系公众号,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联删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