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困难想放弃,这是人类的本性,也是孩子下意识的行为。
家长们常常就事论事,面对不同的困难用不同的解决办法,却发现只是治标不治本。
是因为家长没有帮助孩子找到问题的关键。
小辉的父母很注重培养小辉,从小学便开始让小辉学习各种才艺。
但无论是书法、游泳或是音乐,
小辉往往都坚持不到一个学期,最少的甚至只上了几节课。
为此父母没少打骂教训小辉,
但小辉仍每次都以自己不喜欢、太难、学不会为由闹着不去,
父母只好频繁更换兴趣班。
由于成绩始终不理想,上了初中,母亲开始抓小辉的学习,辞去工作专心在家陪读。
母亲对于小辉的学习非常上心,始终做到亲力亲为,碰到不会的也是有问必答。
经常都是整晚整晚地陪小辉做作业,
为了不让孩子睡太晚,有的时候甚至还会代为写作业。
可小辉的母亲发现,最近小辉的学习效率越来越低,
原来会做的题也开始经常出错,一碰到难题就要寻求帮助。
作业一多便开始以头疼、上厕所、喝水等各种理由逃避。
小辉现在不仅学习成绩很不理想,
而且从小学阶段开始学习的各种才艺也都无疾而终,没有一项坚持下来。
像小辉这样的情况其实是非常常见的,
每当家长在遇到这类情况时,都觉得又气又无助,
孩子做事总是半途而废,耗费的不仅是时间、精力和财力,
对孩子的成长也不利,一直这样下去孩子将来很可能会一事无成。
是什么因素导致孩子做事容易半途而废,遇到一点困难就轻易放弃呢?
各个年龄段的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而解决困难失败时有发生。
心理学上将个体在实现既定目标过程中,
遇到无法克服的干扰或障碍,使目标无法达成,
而产生的消极的心理状态称为挫折心理。
孩子面对困难产生挫折心理,临阵脱逃,和其自身较低的抗挫折能力有关。
随着年级升高、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增加,
抗挫折能力越低,越可能越学越不会学,甚至泛化到遇到任何事都容易放弃。
孩子面对困难会选择逃避,不仅受个人因素的影响,也受父母教育的影响,
其中,教育方式的偏离是其中重要的因素。
父母若采取过于严格的教育方式,
比如对孩子的失败非打即骂,或者对孩子要求过高超过孩子的能力范围,
就容易使孩子丧失自信,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
长此以往,可能会导致孩子的习得性无助,
即经历了挫折与失败后,再次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极端方式(如打骂)、期望过高等都是导致孩子产生习得性无助的诱因。
除此以外,父母如果采用过度保护的方式,同样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案例中,当小辉无法坚持在兴趣班学习时,其父母只是一味指责或频繁更换兴趣班,
这样简单粗暴的方式只会助长小辉轻易放弃的坏习惯。
同样,小辉母亲全程陪伴学习,不断帮助他扫除学习过程中的困难,
就是过度保护的典型表现。
家长没有意识到,有些困难是没办法规避的,过度保护就是在剥夺孩子历练的机会,
这也就导致孩子会习惯性地寻求帮助,
当没有得到帮助时就会选择逃避,当遭受挫折时就会无法承受。
除了孩子自身因素、家庭环境因素外,
任务本身是否真正适合该年龄阶段的孩子也应该被考虑。
孩子的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虽然教育要走在发展的前面,但不能远超于发展。
教育要着眼于孩子的最近发展区,为孩子提供难度适当的任务,才更有利于其发展。
有时候困难远超于孩子的能力。
让孩子觉得目标达成遥不可及,也是孩子让轻言放弃的重要原因。
那家长应该怎么做才能培养孩子坚持的品质,提升孩子抗挫折的能力?
家长们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着手:
01
要让孩子经历“无聊感”
只有经历了“无聊感”才知道什么是真兴趣。
今天喜欢吉他,明天要去学滑冰,后天又想学武术。
很多父母抱怨,自己家的孩子总是三心二意,可干啥都没长性。
这其实特别正常,父母要做的是不要立刻同意让孩子放弃,
至少需要让孩子经历“重复的无聊感”。
一个人如果想要坚持做一件事情,很关键的一点是找到一个“对”的兴趣。
言外之意,大部分孩子认为的兴趣,最终都是“错”的。
但是要知道这个对错,就必须让孩子经历“无聊感”。
比如孩子吵着要学吉他,家长就应该和他沟通好,
刚开始学是很开心的,但是中间肯定会有重复和无聊的过程,
但是你需要坚持,就像植物大战僵尸里的豌豆射手一样,
眼看着僵尸就要吃掉自己了,也依然不放弃地继续朝它发射豌豆,是不是?
只有当孩子经历了无聊,也选择了坚持,
你们仍觉得这不是一个“对”的兴趣的时候,才可以放弃。
如果没有经历“无聊重复”,光让孩子尝到入门的甜头就同意他放弃,
那就等于放弃了一次验证兴趣是否合适的机会,这和一开始就什么都不学没有区别。
当然家长也不应该走另外一个极端,一条路走到黑。
大部分孩子一开始的兴趣都是不合适的,
他要不断地尝试,才能发现那件他愿意投入一辈子激情的事,
因此请容许他一开始选错“兴趣”。
02
加强挫折教育,提高抗挫折能力
当孩子不得不独自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心理准备就显得尤为重要
这就需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运用榜样激励法,以身示范。
父母不断克服生活中的各种困难,也可以向孩子介绍战胜挫折的范例,
让孩子耳濡目染。
父母还可以主动创立挫折情境,如陪同孩子爬山,途中遭遇风雨、蚊子骚扰、挑战更高的山峰,这也是体验坚持和战胜挫折的好机会。
鼓励孩子参加各种体育运动等来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03
父母积极引导,鼓励与支持相结合
犯错在所难免,当孩子经历失败时,
父母的指责有时会适得其反,让孩子陷入失败的泥沼。
帮助孩子走出困境,就需要父母正确引导。
父母首先要摆正心态,共情孩子的感受,不要在孩子面前表露出失望的情绪,
而要让孩子明白无论发生什么,父母始终会在自己身边给予支持。
父母也要引导孩子对失败进行正确归因,即从主客观角度分析为什么会失败,然后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失败。
父母还要教给孩子应对困难(挫折)的具体方法。
遇到挫折后,可以引导孩子聚焦于具体细节上的改进——
改变策略?调整计划?增加练习时间?变化方式?降低难度等等方式来应对困难与挫折。
孩子克服了困难,或者看到孩子为克服困难付出了努力,父母应该及时鼓励,这样有利于孩子建立克服困难的信心。
04
任务难度设置要合理
父母在给孩子设置任务时应该充分考虑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
任务的难度不能设置过高,
要做到,不让孩子“踩在脚下”,但也要让孩子“跳一跳够得着”。
如果总体任务的难度让孩子一时无所适从,
父母可以将任务分解成孩子能够克服的一个个小任务,
帮助孩子设立解决困难的具体目标,即设立阶梯目标,
让孩子更易接受,不会出现中途放弃的情况,
每当孩子完成一个小目标,家长要及时地给予鼓励
通过小目标的达成,达到最终完成总体任务。
不怕失败,不轻言放弃,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品质,
需要一个长期引导和培养的过程,不会一蹴而就,
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中间还会出现反复。
所以家长不要着急,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孩子有比以前进步的地方,
要及时地发现并且给予肯定,正向引导孩子,
孩子就会朝着你期待的方向发展,内心越来越强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