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程长明《闲杂人等》
今天是8月的最后一天,也恰好是礼拜六。
这个星期因为到武汉出差和参加几个会议,没有时间到马家河开展“进村住户、户户走到”工作,所以只能用双休时间来“补课”了。
一早就赶到了村里,想趁前半晌凉快些进村入户。没想到,门古镇驻村领导、马家河村两委和局驻村工作队的同志们都早已在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忙碌着了。
再次查看了全村较难脱贫的20户台帐,进一步熟悉情况,梳理问题短板,与村两委、驻村工作队敲定和细化帮扶方案。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一脚露水一脚泥巴,前往山沟里动员不愿住进小区的老人,感受到他们故土难离。这是樃峪沟最里边的一户,当然也最偏远。
在苞谷地里我们见到了正在搬玉米棒的柯贤明,这个五保老人,听力不行不说,根本不愿张嘴说话,本可以和监护人一起住在小区,但他总是往老地方跑,村干部和工作队的同志做了很多工作,磨破了嘴皮,还是反反复复。小区条件非常不错,水,来自山里的泉水,通过水窖引到家家户户;电,又进行过一次农网改造,非常稳定有保障;路,更不用说。杂物间都已完善配套,还有休闲广场,晚上还有路灯,多舒服啊。可思想工作真的难作,只能与监护人反复交流,慢慢来吧,没有比较就没有优劣,总会有心动的时候。
稻子快熟了,稻穗沉甸甸的低着头。山里的田地都是一块一块的,从沟口往沟里走,山势越来越高,金黄的稻田一块连一块依山势变化着,很有层次感。从田边经过,惊飞一阵又一阵的麻雀,原来他们都躲稻在田里吃谷子呢。地里的玉米都长成熟了,很多的玉米棒都还没采收。今年的玉米长势特别好,有好的收成,这应该是历经辛苦的农民最开心的事。
在柯贤成家了解情况的时候,周绍菊说昨晚野猪把她家的玉米破坏了不少,还有花生地也被野猪拱得稀巴烂,心疼的不得了。中午在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的时候,有村民给主任打电话反映说野猪伤了他家4只山羊,都死了,问村里能否解决?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呀?山羊又没有像牲猪一样投有保险,这样的损失只有农户自己承担。
不过这样看来,农村生态确实改变了。过去农村烧火做饭用的柴,现在都用上了液化气和电,现在已很少有村民在上山砍伐,我想再过若干年,这里也会像原始森林一样。因为稻田里一阵阵的麻雀证明了这一点,乡间的小路走的人越来越少证明了这一点。
田间地头的小路曲曲折折,两边的草长的太深,都把路都给覆盖了。结果出山的时候我们竟然走错了路,这一绕就是好远不说,还要回头重新走,又多出了一身汗。出了山沟,继续前往胡厚源、王守志、朱其林等家庭走访,他们有的即将搬进县城里的安置小区,住进电梯房,要给他们做工作,做好搬迁准备,确保按时搬迁入住。他们有的因为疾病缠身,不能务工,鼓励他们发展养殖。因为前段时间发生的非洲猪瘟,很多家庭养的猪都死了,只能动员他们迅速补栏多养点鸡,以祢补经济损失。总之,每个家庭都不容易,上有老下有小,特别是残疾人家庭、大病户家庭,要想过上幸福稳定的生活,还需要走很长的路。我们也相信,政策会越来越好,群众的生活也活越来越好!
下午的户院会在二组召开,有近60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宣传了社会保障、四好创建、扫黑出恶、产业发展和精准扶贫相关政策。重点就产业发展与群众沟通,听取意见和建议。目前,马家河村基础设施不断提升,水电路网讯完善配套,但产业发展滞后,依然制约农民增收致富。除了现有的养殖、优质稻和蔬菜,必须下定决心发展产业,扩大规模。经反复论证和外出学习,决定发展北柴胡,初期发展100亩,还可以套种玉米、高粱等,每亩可在原来基础上增收1000元左右。但这个项目,需要群众的积极支持和共同参与,因为涉及土地扭转、合同签订、思想统一等系列问题。
会上人人发言表态,大家讨论很激烈,问题提的也很尖锐,还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要求和问题。好的是,群众对发展产业还是持积极和支持态度,村两委和工作队的同志们准备的也很充分,群众问到哪里,我们答到哪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看来马家河的产业又要上一个台阶了,这是群众愿意看到的,也更是我们愿意看到的。
开过很多次的户院会,还是今天这样的户院会更有意义。因为产业发展是马家河的瓶颈和短板,但没想到今天群众的思想觉悟那么高,几乎没有异议,高度的统一。我们也听到了群众关于产业发展的呼声和真心话。看来,只要认真的做某些事情,充分的走群众路线,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只要有利于群众,老百姓还是欢迎的。
户院会结束以后,我们又安排了明天的具体工作,夜幕也在这个时候降临了。
又是忙忙碌碌的一天。
也是充实的一天。
今晚夜宿马家河,明天继续。
作者简介:程长明,男,湖北房县人,十堰市作家协会会员、十堰市摄影家协会会员,现就职于房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爱好文学,擅长新闻宣传,文学摄影作品散见于《中国劳动保障报》《中国作家网》《湖北日报》《劳动月刊》《十堰日报》《十堰晚报》《十堰周刊》《十堰作家》《今日房县》《神泉》《御风秦楚》《房县文学》《新长江文学》。作品收录入《房县五十年》《房县家风家训》《战疫》《房县年鉴》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