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出来,我们更多还是为了了解标债那一块,去走访多家机构。
城投债券质押逆回购那一块儿,成本也不低,不过做债券质押业务的,几乎都是短期拆借为主,比如就借个几天,十天半个月的多。有些平台临时性资金紧张,它就可以把自己手里面持有的债券拿出去做短期质押,好拿到现金流,大部分的成本在1‰以内的,类似于做临时资金周转。
从这一个方面考虑,哪怕是选非标,尽量优先考虑地方上发过标债的区域,这种区域差钱时,它能倒腾的空间就能更多,一般地方上都持有一定比例自己的债券,真缺钱时,靠自己搞到钱的方式也更多。也不能什么事都指望靠上面帮忙。
L地级市,下面就只有一个N区比较缺钱,偶尔搞下非标,其它区县都不怎么缺钱。
Y地级市主要就做属地,基本上不做异地非标,N地级市下面,偶尔有非标在少量做。
做政信这一块儿业务的,圈子内过去过来就是这帮人,早期做得早的,吃了肉的,后面更想更合法合规地去玩,但有好的非标机会,也不撸白不撸,尤其是属地的非标,只要地方上同意,就能做到,都还愿意去做。但做属地的竞争压力也是非常之大的。
花边新闻,圈内以前有一个,跑去搞有限合伙,备案也没做,然后又把有限合伙搞的钱,拿去放给了民营地产公司吃高收益,最后几千万放飞了,承担无限责任的那位合伙人,也没能力去兜底那几千万,结果进去蹲了几年后才出来。
如果真是完全合规的品种真出了风险,按市场化办的,整亏了的,我们投资人还真拿融资方没啥好办法,那种就跟股票,或者股票基金一样,亏了就亏了,没啥办法。有些有瑕疵的玩意掺进去后,融资方违约的成本反而会更高,当然,我们还是要尽可能往合法合规方面靠拢。
最近成都成交的土地拍卖,有很多都是城投去拿地下来,城投自己开发,自己做。
我们当机会主义者,玩投机,撸完就走,其它很多持牌的机构都是那样的,没好机会时,大不了不做业务,等有好机会的时候,再进去撸一波。有好机会时,如果当时不撸,过段时间后,地方上都有可能不让您撸了。能接受非标高成本的区域很少,像我们当地的市级平台,它划的融资红线就是不能超过6.5%,旁边有很多地级市也是,融资红线划的都很低,跟江浙划的融资红线差不多,大部分地方还是很保守的。。。只有少部分地方在建工程项目多,对资金的需求会大一些,这都是周期性的,但这个周期都很长,很多大基础设施项目动不动就是五年,十年,甚至二三十年的。
现在很多机构因为地产那一块业务很难做,都在想撸好区域的属地政信项目,竞争也是大,做属地类的,因为责任小得多,也不需要出什么资源,他们的门槛也放的比较低。即使是一些在我们眼中看起来很一般的区域,但别人当地的特定人群,一般都还是很相信当地的城投,您叫那帮属地的人买自己本地的政信,一般会买,买旁边区县的就要考虑,买自己市里面的或者省会城市下面的,也都会买。但要叫那帮人去买旁边更好省份的,那类特定人群,大部分人都不愿意去,估计是有很大的本土情节,而且大部分有点钱的人,都觉得自己家乡好,有发展前途,自己在本地也有一定的资源、关系或者背景吧,这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
受朋友所托,有朋友想拿一千万出来,指定去买某地的某只债券,绕了一圈,也不清楚是否能搞定,后面继续找。之所以想私下找人去买,而没有直接去市场上买,那是因为直接去市场上买的没费用,私下去买的,一般额外会有点那啥了。。。
非标里面的可转债部分,r地,J地,d地都有做,但那玩意一般需要当地的国资批复才可以做可转债,流程也很漫长,但比点对点的债权模式安全。
而且做可转债的,要求城投先做股改,流程太漫长了,很多地方做得很少,只有机构资金在玩。我们小散户也很难参与地进去。当然那一块也是欢迎我们部分高净值自然人参与进去的。
暂时先写到这里,后面再继续,多了也消化不掉。
我是大佛,持证理财规划师,拥有基金从业资格、证券从业资格,著有《投资理财实战:财商思维与资产组合配置策略》一书,财经专栏作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