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成功励志交际心理人文社科精品读书
如何与孤独为友?是无友不欢还是独享孤独?---读《与孤独为友》有

如何与孤独为友?是无友不欢还是独享孤独?---读《与孤独为友》有

作者: 阿玲读书 | 来源:发表于2019-01-03 20:17 被阅读6次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阿玲读书

我被这句话吸引了:“明明内心充满孤独,但为了迎合社交的需要或别人的看法而硬去凑热门,那不是更悲哀吗? "

这句印在书背面的话,我看到后,如同见到一位知己,也如同见到一位拿着解药的人。

在步入社会之前,因为周围总是有同学围绕,或者说有集体的存在,较少感受到孤独。但在参加工作以后,尤其是工作性质较特殊,不需要与太多人的打交道时,一种孤独感才时不时萦绕在心头。

有时觉得自己像一页扁舟,小小地,在社会的大海中航行,常常会有些孤独无援之感。也因为生活中的种种际遇,使得周围那些热热闹闹的同学或朋友都不见了踪影,当我恍惚间感觉到孤独时,才发觉原来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已过了快十年。

不曾看这本书时,我以为这种痛苦是我自身的,但看到这本书时,却发现,原来作者也是因为身在痛中,才主动地去探寻解药。这本书,便是日本精神科医生和田秀树的著作《与孤独为友》。

如果是某些大众类的心灵鸡汤,我是断然不会去看的。而和田秀树有着特殊的双重背景,首先他是精神科的医生,有专业的研究背景,第二,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他本人有过长久的孤独经历,太了解孤独是什么滋味,所以经由他寻找的抚慰孤独心灵的方法,实在让人信服。

书中到处充满了他诚意的话语,也许因为曾经经历过孤独的痛也品尝过孤独的醇美,所以他坦诚直率地与读者交流他的心声,同时又劝慰同是孤独的人去积极寻找自我救赎之道。

我们先来看三种人,来一起判断下面哪一种是孤独的人。

一种人,整天窝在家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第二种人,每天工作,家,两点一线,或者学校,家,两点一线。除了工作与家庭中的人之外,几乎与其他人没有过多交集。

第三种人,每天干什么事都与一堆朋友在一起,甚至上个厕所也要找个朋友一起。朋友晚上叫他去酒吧喝酒,或聚会,明明自己有事,却不敢拒绝,委屈自己去和群。

首先第一种人,是最明显的孤独者,而第二种则可以称为准孤独者,第三种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最孤独的人,因为他们表里不一,压抑自己,除去和群的假面具外,剩下的自己却已不是自己,他们把自己弄丢了。

所以从这三种表现来看,宁愿坚守自我,也不要假和群。该表达自己真实想法的时候,就要勇敢表达,而不要因为害怕被拒绝,害怕被孤立而选择委屈求全,那不是真正的和群,而是扭曲自己的价值观,会渐渐丢失自己的本心。这是最可怕的。

看完这本书后,我来整理一下自己的所思所想,探寻如何与孤独为友,快乐生活。

我的探寻之路将分为两部分。

首先是孤独是什么。

接下来是我们如何与孤独为友,方法是什么。

因本文篇幅较长,如喜欢迅速获取答案,请只看黑体字及标颜色的内容。如想细细探寻缘由,下面我们一起,边看边思考。这张思维导图,也可以方便我们对这篇文章有一个总体的了解。


第一部分

孤独是什么?


在《与孤独为友》这本书里,作者和田秀树认为:产生孤独感的根源在于对自我存在的不确定性。

具体来讲就是,当你能充分认清自我时,就会从容面对他人的指责,偶尔的犹豫,彷徨也不会妨碍你选择属于自己的路。反之,如果无法认清自己,就会在他人的否定中逐渐丧失自信,变得随波逐流,盲目屈从,并最终扼杀了真实的自己。

从上面关于孤独的解释中,可以看出,要与孤独为友,成为快乐的自己,最重要的就是正确的认识自己。

打出这几个字时,我想到了咱们都知道的那三句非常著名的疑问句:

Who am I?

Where do I come?

Where will I go?

这或许就是所有与人有关的哲学问题的根本。


第二部分

如何与孤独为友


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二部分,也是我总结出的最重要的内容,如何与孤独为友?

解决之道是:正确认识自己,积极且随缘寻找同道中人。

1. 正确认识自己

1.1 正确认识自己的前提:以 “我本位”理念为基础。

也就是说,不能别人说一,你就不敢说二。再具体说就是,我们每个人要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当别人说一时,你是否敢说二,或者说你是否有自己的判断认为说一是不对的。

只有我们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才会不断认清那些让我们感到不安的源头,也能通过思考建立自己的独特领域。

比如:苹果的前总裁乔布斯,与他共事过的人并不认为他是一个好相处的人,但他却有自己的优势,就是非常相信和坚持自己的观点,而且非常具有独创性。也正是因为他的这种不从众,以及对自己理念的坚持,才造就了独一无二的,受无数世人推崇的果粉系列。

1.2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要想认清自己就要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那么如何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呢?

从《与孤独与友》这本书里,我总结出了三个方法: 读书、写作与批判性思维。


(1) 读书

通过读书获取知识储备能力,而知识储备便是我们思考的素材。

有了足够的素材,思考的深度也会更广博,不会如坐井之蛙那般局限和浅薄。

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家里只有白水,又怎么能烹制出香喷喷的蛋糕呢?

读书除了帮助我们获取知识储备能力,还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自己。

有首歌叫最熟悉的陌生人,说来好笑,这个最熟悉的陌生人却常常是我们自己。

想要了解一个人,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去看看他的书架,看看他平时都读什么书。

那么同理,想了解自己,就去看看自己曾经读过哪些书。通过这些书籍,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喜好,从而认清自己,并为我们今后的发展找寻到大致的方向。

(2)写作

在《与孤独为友》这本书里,作者认为思考是建立在语言的基石之上的。那些无法转化为语言的想法显得模糊而难以捉摸,长久放置必将化为尘烟。所以将思考转化为语言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

这一点与之前我看过一本书《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里讲到的观点非常一致。

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里是这样描述思考转瞬即逝的:思考让人如同置身于迷雾之中,此时此刻想到的新点子,下一秒可能就烟消云散了。如果不好好记录,恐怕就再也想不起曾经闪现的想法了。但只要把这些想法写下来,保存在纸上,就等于把迷雾装进塑料袋紧紧扎好。将这些新鲜的想法打包以后,再过多久都不会轻易忘记。

在《与孤独为友》里,和田秀树认为要把思考转化为语言,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里奥野宣之认为应该将思考转化为文字。

而我通过阅读这两本书后,总结出了自己的观点,那就是应该把思考转化为文字语言和口头语言。

因为语言本来就有两种载体,一种是文字语言,一种是口头语言。在没有文字之前,人们长久以来一直是用口头语言,或类文字的图案进行思考记录和交流。所以为了让我们的思考转化率最大化,我们可以将文字和口头语言这两种方式都拿来使用。具体如何分配转化比例,这个就看个人了。

如果你的生活中更适合将思考转化为口头语言,也就是总有人可以听你分享你的思考所得,那你就用多用口头语言的方式;反之,则可以多使用文字语言。

总之我觉得两种方式兼而有之,是最好的。

(3)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的含义是:对某种广泛被认同的观点保有怀疑的态度。即不要偏听偏信,要从多角度,多方位来思考问题。

养成批判性思维的好处:一是可以形成独立的判断能力;二是有利于形成弹性思维模式。也就是你会有自己的判断,不会人家说是一,你也说一,同时你还会从多角度多方位来思考问题,从人家说的一,想到二,甚至三。

比如前段时间那个家庭生活类的电视剧《幸福一家人》。那个律师在听委托人房爸爸陈述儿女不孝的事件时,律师不会全盘接受房爸爸的观点,而是有自己的判断,于是他帮助房爸爸起述房爸爸的儿女。后来当儿女们领悟到房爸爸的良苦用心后,律师又帮助房爸爸和子女双方进行调解,充分听取两边的意见。

所以这里所说的批判性思维,不是说我们要事事跟人家辩论,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而是说要敢于有自己的判断力,提出自己的观点,同时也会充分听取别人的意见,最后结合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意见,得出自己的最终见解。

说实话,要认识自己,确实是一条漫长的道路。你看,光是总结这本书中认识自己的方法,我都写了三大段,一千五百多个字了。

小结1:上一部分我们说了如何正确认识自己,方法就是——首先以我本位为前提,再通过读书、写作、锻炼批判性思维这三个方法,就可以了。


2. 积极且随缘寻找同道中人

在前面我们逐步学习了认识自己,能够通过读书写作来提高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那么我也就敢于享受孤独了。

只有我们不惧怕孤独,我们才可以去积极且随缘寻找同道中人。

因为“不惧怕孤独”是建立我们与他人平等交往的前提,否则就会因为惧怕孤独,而成为他人的附庸或者因为无友不欢而限制了个人潜能的开发和发展。

好了,强调了半天,现在开始说正题吧!

孤独虽好,也不要独享,就像美酒虽好,也不能贪杯一样。

人必竟是群居种群,所谓独乐乐不如与众乐乐,能觅得知音,仍是人世一大幸事。但我必须要说一点,现在的社会必竟是更复杂和多元化,所以也常会出现“最危险的敌人是闺蜜”又或是“感谢同窗不杀之恩”这样一类的想法。有这样的想法不足为奇,所以我们才说知音难觅嘛!

当然仍有方法可寻,在《与孤独为友》这本书里,作者给出了一些觅知音的方式。

寻找同道中人的方法:

(1)首先,从心态上改变。虽然享受孤独,但不排斥寻找同道中人。

就像咱们国家当年,从闭关锁国变为改革开放。为了提升自我,让自己享受更加精彩的人生,还是要敢于面对风险,也对自己进行改革开放呀。

(2) 增加新行动

可以在平时两点一线,或只有一条线的生活中,设法多加入一些新颖的生活方式。

我们可以加入哪些新行动呢?

例如:可以参加兴趣小组,或者志愿者活动。哪怕是每周末去一家心仪的小吃店去坐坐,或去图书馆逛逛,也会使我们的生活变得不一样。

此时我们无需着急,也无需刻意,只需为生活增加些变化就好。因为只要有新的行动产生,那么这些新的轨迹自然会慢慢孕育出新的人际关系。所以随缘等待花开就好。

(3)交际秘诀

作者和田秀树认为人际交往有两种能力,一种是交际能力,一种是交流能力。交际能力是指一个人所具备的出色的解释说明能力与自我表达能力,而交流能力是指你能将自己的主张用一种易于让对方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

也可以说交流能力是基础的合格线,60分,而交际能力则是优秀线,90分。而对于人际交往来说,具备基础的交流能力就够了,不用刻意逼自己成为优秀交际能力的人,所以具备交流能力比交际能力更重要

总结下,交际秘诀就是:在表达自我主张时,无须太在意交际技巧,也无须刻意讨好对方,只需要用坦诚、率真的态度让自己处于与对方平等的位置,从而更加自信的表达自己。

也就是我们在实际交往中,不要当老好人,放松地做自己就好。其实有时偶尔暴露自己的缺点,也未尝不可。

比如有些演讲者在开始正式演讲前,会拿自己开涮,先讲个自己的糗事,或直接对观众说:“今天我实在是紧张啊,差点上不了场,光是洗手间我就去了十次。”

或者有时明明自己不想去赴朋友的约会,那么就要勇敢地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要敢于拒绝。如果因为这样的拒绝,你们连朋友都做不了了,那我觉得你应该庆幸:因为你的知音肯定不是这个人。

小结2:这一部分我们说了积极随缘寻找同道中人,方法就是——首先以不排斥寻觅,再通过增加新行动,以及掌握交际秘诀。


好了,这篇关于《与孤独为友》的读后感终于写完了。

说了这么多,如何与孤独为友呢?

其实就一句话:多读书,多思考,多逛逛。

这样我们就可以既与孤独为友,又生活快乐了。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 ——阿玲读书,查看更多文章。

相关文章

  • 如何与孤独为友?是无友不欢还是独享孤独?---读《与孤独为友》有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阿玲读书 我被这句话吸引了:“明明内心充满孤独,但为了迎合社交的需要或别人的看法而硬去凑热门...

  • 2018-03-05

    与孤独为友 花了几天时间,看完了和田秀树的《与孤独为友》,说...

  • 与孤独为友

    孤独于我由来已久。我是一个孤独的人,我不视孤独如洪水猛兽,我视它为朋友。 今天是加入简书日更群的第一天,群管布置写...

  • 与孤独为友

    这个世界的噪音太大 因为太多的人一边抱怨一边说着空话 他们说着如果 如果的 虚拟话 他们唱着以后 以后的 大空话 ...

  • 与孤独为友

    我常与孤独为友 与各色的行人为旅 与路灯下的影子做伴 与我的气息同玩 我常与孤独为友 与月光的颜色一同 与树叶的声...

  • 与孤独为友

    大学是最青春的自由。 从高中的紧张学习到大学的喜获自由,我们难免会显得无所适从。于是漫无目的的存活,无所事事,把所...

  • 与孤独为友

    孤独,是人生的必经阶段,也是人生经常会碰到的一种状态。 人是群居动物,能够在呼朋唤友中感受到生活的...

  • 与孤独为友

    有句话说,人生来孤独? 既然我们生来就是孤独的,那,为什么,我们不能从一开始就适应它呢?面对它的时候,我们内心深处...

  • 与孤独为友

    人来时孤独,走时孤独,我们要知道,人的一生,孤独是常态。我们身边所有的人都是过客,包括父母、子女、爱人和朋友,所以...

  • 与孤独为友

    我常与孤独为友 与各色的行人为旅 与路灯下的影子做伴 与我的气息同玩 我常与孤独为友 与月光的颜色一同 与树叶的声...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何与孤独为友?是无友不欢还是独享孤独?---读《与孤独为友》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ybq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