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都会应媒体朋友做一年的阅读盘点,有时候是做好书,有时是坏书。记得最初做坏书时是时任《时代信报》的宋尾兄约稿,诗人、书评人冯磊和我轮流主持一个书单栏目,三本好书、三本坏书,如此延续了许久。
2009,《晨报周刊》的文化主编袁复生主持一个烂书榜,评选年度的烂书。此后,可能大家对烂书比较忌讳,总觉得得罪人吧,所以这样的活动做个一两次,也就没能够坚持下来。
再后来,有媒体就推出了失望之书,这相对温和一些。虽然大陆每年生产各种图书多达三四十万种,但要说是完美的书,也是占少量的。比如说中国最美的书,可能是叫好不叫做,读者根本不买账,这类书就变得很小众。再就是大量的书,可归为垃圾书,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不少书看似客观,实则是距离好书有不短的距离。
这失望书单,每年都会遇到一些,比如一些诸如励志、养生、心灵鸡汤的书,大多可以归为此类。再有就是一些书,看似很好,仔细阅读发现问题的也不在少数。只有通过不同的阅读比较,才能发现出的好与坏,这应该是评选书的好坏的前提。
要说今年的失望书单,也可按这种思路一路罗列下来,也不再少数。相对于那些小众的失望之书,从流行榜单上看,这类书,也不少。有位朋友干脆说,排行榜上的书大都可归入失望书单,原因首先是没营养,读了反而会让人受害。其次作者的论述不够客观,神逻辑。再有就是作者的视野不够开阔,说来说去都是一回事。
做出版的朋友说,图书是不完美的艺术。尽管如此,倘若作者认真点儿,写出来的东西有诚意(严歌苓的《老师好美》就被批为没诚意),编辑严肃,书就应该做的不难看,设计师在做装帧设计时多一点研究,也就有了品相吧。图书是复杂的事儿,牵涉到人数众多,因之出错的机会也多。但这并等于说,做书一定就会是失望的书。说到底,书做的让人失望,是少了责任心的缘故。
失望书单,也可能只是集中于问题的某一个点,而不是全部一无是处。一本书若是没有一点优点的话,那还有出版的价值吗?大可不必。但有一类书,似乎是这样,符合主流价值观,或者被钦点的书,一时可能很流行,但过段时间,可就没人再想起,丢在旧书摊,也无人过问,真是悲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