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频繁的看到类似的问题,挺有感触的,我大学时,朋友不多,最好的朋友都是来自宿舍。并且,有一个有趣的现象,班上的同学基本上也都跟同寝室的同学走得更近一些。更容易建立友谊。
这样的现象,在我们的成长中,其实很常见。比如,小时候会跟自己的同桌更容易成为好友,跟对门的邻居更容易玩到一起。
所以,这种从小被我们习得的「交友之道」,就深深埋藏在我们的潜意识之中。
但没有这种近距离地接触,就真的无法交到朋友了吗?
什么叫做「朋友」,百度百科上的解释是:在任意条件下,双方的认知在一定层面关联到一起。
这里的关键词是「认知」,朋友是需要有相似的认知层面,而近距离地接触,只是提供了一个与人接触,了解的场景,有可能你的舍友和你有着相同的认知,共同的兴趣爱好和互相匹配的生活习惯。
但大概率是,你们不是一路人。却由于住在一起,你们会互相放大对方的缺点,而彼此无法忍受。
我有一个大学同学,有一个关系很要好的系外朋友(不是一个班,也不是一个专业),志同道合,并且互相赏识,在大二时,两人就搬到了同一寝室,但关系并没有随之升温,由于住在同一寝室,两个人的生活作息完全不对咖,并且都看不惯对方的生活习惯,最终因为琐事,两个人直接闹掰。
距离产生美,用在友谊上也适用。所以,是否住校跟你能否交朋友这件事真的没有强关联。
另外,你说到合群,我想说,追求合群,本质上是害怕大学生活的孤独,害怕脱离群体。
马斯洛需求说到,人是有社交需求的,人需要有归属感,而追求合群就是寻找归属感的外在表现。
问题是,合群就能得到想要的归属感吗?
合群,只会让你离平庸越来越近。
记得,大学时有一个同学,他经常活跃在社团活动中,除了上课外,他将大量的时间都投放到社团活动中,美其名曰积累人脉资源,锻炼能力,可实际上,她都是做一些整理PPT,活动签到等一些行政类的工作,每次活动后,累的浑身酸痛,还不得不为了合群,进行「下半场」的无用社交。
结果到了毕业季,由于她花了大量时间在社团的工作上,学业成绩不突出,找工作也异常困难,而那些她努力追求的合群,并没有给她带来应有的收获,所谓的人脉也早已无所遁形。
有句话说:「你以为你在合群,其实你在堕落」。合群,不能让你拥有未来需要具备的能力。
那既然是否住校不重要,合群不可取,那应该怎样避免大学孤独所带来的痛苦?
我想说,不是避免痛苦,而是直面痛苦,很反人性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