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创造101很火,在我的一个微信朋友群聊得特别开,每天就是谈论杨超越如何如何烂、支持王菊等等话题,然而我并不会参与讨论。偶尔有人问到我,我也只是说:“我不懂呀,不喜欢看。”他们就很惊讶:“你连这个都不知道吗?”
可我真的不感兴趣啊,为什么要知道?
俄罗斯世界杯踢了10天,几乎每天朋友圈都离不开讨论世界杯,一群伪球迷狂捧C罗、谩骂梅西、炮轰德国踢假球,买了10块钱的体育彩票没中就呼天抢地要上天台跳楼…
他们真的热爱足球吗?未必。平时一场足球比赛都不会看的人,大多只是为了在这个时候“合群”。
02
这个社会很流行集体主义,如果你融入不了群体就等于不好相处。我的朋友小梁是一个沉默寡言的程序员,他最近进入了一家经常组织团队活动的公司,几乎每个周末都会各种聚会、旅行。然而他私下跟我说:
“其实我更想周末在家里待着,而不是跟他们玩。即使他们玩得很开心,但我每次只坐在旁边看。”
小梁最大的乐趣就是下班回家打游戏、看视频和学习代码,日复一日,从未改变。经常有同事会问他:“你为什么不交女朋友,也不和朋友聚会,你不觉得孤独吗?”
他的回答是:“我觉得我这样就很好,有一点自己思考的时间。”
没有人能够定义你的生活,“不合群”不应该是异类的标签,独处才是人生的常态。你以为我孤独,但我只是想独处。
03
哲学家们早已谨慎地将独处与孤独区分开来。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写道:“当他独处时,他就会让自己说出许多怕别人听到的话,做出许多不愿别人看到的事来。促使他克制的是理性和法律,怂恿他对悲伤让步的纯粹是情感本身。”
《礼记·中庸》里所说的“君子慎独”,和柏拉图的思想异曲同工:即使没人知道我在做什么,我仍然会坚守自己的道德去做事。
如果你长期为了合群去做不喜欢的事,那么自我约束力也就会降低。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创作的社会心理学著作《乌合之众》里说过:
“孤立的个人很清楚,在孤身一人时,他不能焚烧宫殿或洗劫商店。即使受到这样做的诱惑,他也很容易抵制这种诱惑。但是在成为群体的一员时,他就会意识到人数赋予他的力量,这足以让他生出杀人劫掠的念头,并立即屈从于这种诱惑。”
换句话说就是:盲目的“合群”会使你丧失思考能力,群体行动会致使你跟随他们的步伐,即使这条路是错的。
6月18日,端午节。南京发生了一件不愉快的新闻:某饭店老板儿子被狗咬伤,老板把狗举起摔死。事情一发生,网友们就炸了锅,“人肉”出了这个老板的店铺、电话,各种辱骂、煽动大家不去他的店铺、威胁他家人等等。甚至有些自媒体带头跟风,想要吃第一口人血馒头。
6月22日形势逆转,凤凰新闻、环球时报等媒体澄清了事件:该饭店老板是酒后冲动,狗确实咬了孩子,事后也向狗主人道了歉,狗主人表示自己也有错,并不再追究。
但“爱狗人士”们的网络暴力并未停止,威胁说要让摔狗老板两家店倒闭,让他的儿子“小心点”。重重压力之下,当事人妻子气愤选择割腕自杀“谢罪”,请求他们放过她的家人。
这些“爱狗人士”真的是正义的化身吗?让人讽刺的是,媒体记者照着那些威胁短信的电话号码拨打回去,几乎全是空号。键盘侠永远都只是键盘侠,只会打着正义的名号去做更恶毒的事情。
连人都不爱,又如何谈爱狗?多少人连寻求真相的思考能力都没有,就加入了口诛笔伐的大军?
04
作为一个普通人,你要承认,人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和自己相处,而不是群体。当你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才会在你身边自觉形成群体,而不是被群体裹挟。
现代的年轻人陷入了一个怪圈:明明自己并不喜欢热闹,却经常要和朋友聚会玩乐,追着娱乐和八卦热点怕跟不上大家讨论的话题…殊不知你所谓的“合群”是在被平庸同化。
那些“不合群”的人往往很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著名演员陈道明63岁了,魅力只增不减。
事业上,他精益求精,从业三十年,一共参与拍了35部电视剧,18部电影,这个数字还没许多年轻演员五年拍得多;
感情上,他始终如一,不喜去酒局,却爱回家陪在妻子身边;
生活上,他弹钢琴,练书法,读书,在工作之外拥有一个更丰富的世界;
我相信陈道明比当红的小鲜肉们更清楚怎样当一个好演员,因为他懂得独处,懂得思考。
这些并非是鼓励人们不去交朋友。相反,“假装合群”并不是你交朋友应有的姿态,因为志同道合和随波逐流完全不一样:
志同道合是你们的思想互相契合但又彼此独立,随波逐流则是乌合之众抱团取暖。
当你多给自己一些独立思考的时间,才会发现哪些人是你真正的朋友。
- End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