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统帅湘军与太平天国交战之初,屡战屡败,但给皇帝写战报时又不便直说,免得让皇上感到自己太过无能而失去信心。所以他“灵机一动”,玩了一把文字游戏,把战报中的“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表示自己虽败犹战,勇气尚在!
对于曾国藩的这一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认为他自我解嘲的,也有认为他妙笔生花的。但笔者以为,从“屡战屡败”到“屡败屡战”是实实在在反映出了两种不同的精神状态的。同一件事情,不同精神状态的人会用不同的心态和方法去看待,其结果肯定大相径庭。而精神状态又恰恰是对战争(也包括商战)结局起到至关重要影响的一个主观因素。对于这一点,屡败屡战而最终获胜的曾国藩归之为“朝气”和“暮气”。
曾国藩认为:“凡军最忌暮气。”他说,太平天国初起之时,朝气蓬勃,而清朝的绿营军则暮气深沉,官兵各有牵挂,贪生怕死,所以太平军节节胜利,终于在南京建立政权。到了后期,太平天国的将领和官员们渐渐地骄侈淫佚,贪恋富贵,爱惜生命,暮气占了上风,军事上就走上了下坡路。而与之相反的是取绿营而代之的湘军,组建时间不长,虽然作战上缺乏经验,却敢拼敢冲,朝气正旺,逐渐占了上风,最终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主要力量。
从曾国藩那里跳出来看其他事的成败,也是大受“朝气”和“暮气”的影响,只是表现形式有所不同。红旗渠建设者们带着对水的渴望和对新生活的希望,在极其简陋而艰苦的条件下,完成举世震惊的伟业,所凭藉的就是上升时期蕴藏于人们内心深处的蓬勃朝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创业史就充满了这样的朝气。反观当今一些大工程建设中的某些人和事,往往兵马未动,腰包先满,把百年大计的重点工程当成唐僧肉,弄成豆腐渣。别看这些人,出舆入辇,花天酒地,脑满肠肥,似乎神气十足,却是十十足足的暮气,是败坏事业、令人切齿的腐朽之气。
再说到的人,其行为也与“朝气”、“暮气”大有关系。大凡事业和人生处于上升阶段时,朝气就旺,就能顾大局,识大体,为了事业能有所割舍甚至作出必要的牺牲;相反,处于下降通道时,暮气就重,牢骚就多,时时事事个人为先,为贪图个人蝇头小利而以集体利益和做人原则作交易,最终会铸成大错。不少人一生清白,却在临近退休之际反而心态失衡,晚节不保,就是暮气在作怪!
作为事情成败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主观因素,有朝气或朝气占了上风,就能百折不挠,虽屡败而能屡战,终成“正果”。以之治国则国家兴,以之管理企业则企业发展,以之做人则功成名就。反之就只有一败涂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