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物
蒋介石耍尽手腕,借黄埔军校,斗败许崇智,晋身国民党二号人物

蒋介石耍尽手腕,借黄埔军校,斗败许崇智,晋身国民党二号人物

作者: 注视着你 | 来源:发表于2020-09-03 15:28 被阅读0次

    陈其美被刺,失去靠山的蒋介石却因“蜀中无大将”而凭借军事才能为孙中山赏识。蒋介石借创办黄埔军校,培植亲信,终于夺得党、政、军大权。

    ——题记

    蒋介石能被孙中山发现,应得益于盟兄陈其美为其铺路架桥。

    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继续组织力量进行讨袁。由于在建党问题上,黄兴与孙中山意见分歧并出走,孙中山更感军事人才缺乏。于是陈其美便将蒋介石推荐给孙中山。

    1914年6月,陈其美电召蒋介石赴日。因为此时孙中山接到东北革命党人宁孟的报告,说吉林、黑龙江两省的军队已经运动成熟,倾向革命,请孙中山立即派干部来主持工作孙中山想,东三省邻近北京,如果能在东北发动军事进攻,可以直捣袁世凯老巢。于是他决定派蒋介石和丁景梁前去东北视察情况。

    将介石到东北后,先后视察了哈尔滨、齐齐哈尔、满洲里及长春等地。令蒋介石失望的是,东三省到处死气沉沉,毫无革命气氛,更无军队倾向革命。宁孟谎报军情,其目的是要骗取革命经费。

    恰在此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蒋介石即刻致信孙中山,向他分析了国际国内的形势,并提出了中华革命党今后讨袁计划。蒋介石认为:“本党今日之进行,以统一各省革命计划,确定全盘整个之方案,集中一点,注全力,聚精锐以赴之,是为今日第一之急务也。”他认为浙江的军队“犹属昔时之革命分子”,“应该出全力为之运动”,使浙江成为“今日唯一之根据地点”。虽然这些建议后来并未得以实施,但蒋介石却在孙中山心目中留下了好的印象。

    1916年陈其美在上海被暗杀,作为陈其美的部下和亲信蒋介石失去了往日的靠山。然而正是这座靠山倒了,蒋介石才得以走出陈其美的阴影,逐步为孙中山所重视,从而进入革命党高级领导层。

    袁世凯死后,其北洋军分裂为三大派系:段祺瑞的系、冯国璋的直系、张作霖的奉系。南方势力较大的军阀为滇系唐继尧、桂系陆荣廷。各派军阀争权夺利、相互混战。后来,段祺瑞在日本的支持下,把持了北京政府,并废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拒绝召开国会,妄图以武力统一中国建立独裁统治。

    1917年7月,孙中山偕同廖伸恺、朱执信、何香凝、章太炎等人,带领130余名国会议员和海军总长程壁光率领起义的海军第一舰队,由上海乘军舰南下广州,树起护法大旗。桂系军阀唐继尧和滇系军阀陆荣延,为了对抗段祺瑞的武力统一,对孙中山的护法表示支持。孙中山在广州建立了大元帅府,孙中山并被举为大元帅。护法军政府发表宣言,宣布段祺瑞为叛逆,准备北伐。

    此时,正在上海的蒋介石听说孙中山准备举兵北伐,便于9月20日致书孙中山,提出《对北军作战计划》.1917年蒋介石向孙中山提出《滇粤两军对于倒浙单独作战之计划》。凡此种种,蒋介石得到了孙中山的赞许和重视。1917年9月,他被任命为大元帅府参军。

    孙中山在广州成立军政府,原打算是借西南军阀的武力来进行北伐。然而这些军阀具有强烈的地方性和封建性,他们的目的不是恢复辛亥革命后为袁世凯所废除的《临时约法》,而是利用孙中山的威望反对段祺瑞的武力统一,以便自已独霸一方。

    因此,军政府成立不久,滇桂军阅就和北洋军阀开始勾结、妥协、排挤孙中山。军政府有府死军,孙中山“命令不能出府门”。孙中山深感手中无兵之苦,便以“援闽”的名义,从桂系军阀手中要来“省长亲军”的20个营,约8000人。他将这8000人组成“援闽粤军”,任陈炯明为总司令,驻守闽粤边境的汕头一带,准备建立和发展自己的嫡系部队。

    1918年3月5日,孙中山电令蒋介石来广州。后将其派往汕头,委任为援闽粤军总司令部的作战科主任

    1918年5月,滇桂军阀以改组军政府为名,取消了孙中山大元帅职务。孙中山被迫辞职,第一次护法运动失败。孙中山离开广州赴上海

    蒋介石任闽军作战科主任后,取得陈炯明的信任。一切作战计划,均由蒋介石一手草拟,后经陈炯明批准,编印装订成册,分发到各支队令部执行。在作成过程中,将介石的计划很适用,他也因此给人留下好印象。

    由于蒋介石感到军队地方派系观念很强,自己置身于等级军队之中,工作阻力很大,难以有所作为。于是7月底,他向陈炯明辞职,“拂然而去”。陈炯明立即派人带着他的亲笔书信赶到潮安车站挽留蒋介石。他在信中称“军可万不可无兄一人”。可见蒋介石当时的地位。但蒋主意已定,不愿回去。

    孙中山从第一次护法运动失败中,认识到“南北如一丘之鳖”,光靠以军阀打军阀难以成就大业,必须有自己的军队。因此,他对援闽粤军非常重视。他将国民党内的军队骨干许崇智、邓仲元、蒋介石等都派到粤军中去加强力量。他甚至批准全体粤军官兵宣誓加入国民党,期望他们成为支属自己领导的真正的革命军

    蒋介石辞职后,由香港回到上海。8月23日,他到孙中山寓所见孙中山,陈述自己辞职的理由。他掩盖自己的真实想法,而是说因为陈明纵容部下诋毁孙中山,他才然离职。孙中山劝慰他再回到粤军中去,他没有答应。在此之后,陈炯明、邓仲元又多次来信请蒋介石回到军中,他均置之不理。直到9月份,粤军在福建战场取得进展,攻克了北洋军阀在闽南的根据地漳州,他才又回粤军,被任命为第一支队司令。

    从蒋介石到粤军中任职到创办军校,正式任军校长这6年间,他先后以各种借口13次辞职。而每次辞职,挽留、复职,都一次次地提高了他在军中的地位,并增加了孙中山对他的信任和重用。

    1921年11月9日,孙中山电告蒋介石,说准备亲自到桂林组织北伐军大本营,请蒋“节哀速来臂助一切”。蒋介石此时正在为母亲建墓安葬。将母下时,陈果夫、戴季陶、居正等人专程来到溪口。孙中山还特为蒋母写来一篇祭文,陈果夫代读。

    1922年3月26日,孙中山在桂林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北伐军移回广东、改在韶关建立大本营,由江西出师北伐。为表示对北伐的坚决反对,陈炯明电请辞去本兼各职,向孙中山示威,要挟。为减少北伐的阻力,孙中山下令免去陈炯明省长、总司令、内务部长三职,令其转任陆军部长。陈炯明向孙中山辞职,其本意是向孙中山要挟,追使孙中山出面挽留。没想到孙中山会就势赶其下台,孙陈矛盾激化了。陈表面上服从命令,离开广州,返回老家惠州,但暗中在军中加紧活动。

    蒋介石到桂林后,眼见陈炯明如此作梗,知道孙中山北伐难成。4月22日,他在三水谒见孙中山,建议采取果断措施,调动力量,进攻石龙、惠州,解除陈炯明部武装,以消除陈炯明对北伐作战的威胁。

    在这点上,蒋介石是较有远见的。早在1921年3月,蒋介石就曾写信提醒孙中山:“先生之于竟存(陈炯明),只可望其宗旨相同,不超范围。若望其见危授命,尊党攘敌,则非其人,请先生善诱之而已。”邓被杀之后,蒋介石就认为陈炯明必叛,在桂林孙中山召开的军事会议上,他就主张先讨伐陈炯明部,然后再北伐。然而孙中山仍希望陈炯明能悔过,更不忍心自己苦心建立起来的军未用来打倒军阀而自相残杀。

    蒋介石在三水建议孙中山讨伐陈炯明未被采纳后,就决定辞职离去。孙中山闻讯亲自赶到蒋介石住处,诚心挽留,蒋仍执意离去。5月18日孙中山发布北伐总攻击令,任命李烈钩为北伐军总司令,许崇智为总指挥,分兵三路,向江西进击,北伐军势如破竹,克赣州,下吉安,直逼南昌。

    正当北伐军胜利进军之时,陈炯明调集粤军50个营开进广州,控制了省城。蒋介石致电许崇智等,再次主张先巩固后方,再图北伐。6月1日,蒋又致信许崇智,指出“非从速回兵解决广州根本,决无安全和平之道”。“吾果能先发制人,则无论其集中东江,或盘距省城,不难一网打尽,否则犹豫不决,迂延隐忍,必致有束手无策,噬脐莫及,不可挽教之日。惟愿吾言之不中耳”。

    但是孙中山认为进行北伐是件事,目前正取得胜利,更需乘胜进军,况且北方直奉军阀正在混战,北伐军更应乘势直捣北方。但为稳住后方,孙中山带领少数卫队返回广州。他一面对陈炯明进行劝说,一面致电蒋介石:“粵局危急,军事无人负责,无论如何,请见即来助我。千钧一发,有船即来,至盼。”

    蒋介石明知陈炯明终究会叛变,也知道孙中山拿不出什么得力措施来制止,因此,不管孙中山如何电催,他既不拒绝,也不复电,静观时变。

    6月16日凌晨,陈炯明派兵4000人围攻总统府,炮击孙中山在观音山的住宅粤秀楼,并悬赏20万元杀死孙中山。孙中山冒着枪林弹雨冲出重围,逃上停泊在长堤天字码头的宝壁舰避难,17日转登永丰舰。孙中山召集舰队官兵,号召讨伐叛军,决定由舰队先发炮,攻击叛军,然后电召北伐军回师广州,水陆并进,歼灭叛军。

    蒋介石接到孙中山的急电后,于6月25日从上海启程赶赴广州,29日登上水丰舰。孙中山视“蒋君一人来此,不啻增加二万援军”。他授命蒋介石海上指挥全权,孙中山在军舰上与叛军艰苦作战5天,蒋介石在孙中山身边“日侍于侧”,参与筹划作战。但是由于舰队内部的三大巡洋舰叛变投敌,北伐军中第一师也叛变,致使回师救援受阻。孙中山孤立无援,不得不在蒋介石等人护卫下离开永丰舰,赴上海。

    蒋介石此次应召来到永丰舰,与孙中山并肩战斗40天,直至将其护送至上海。这次“临危授命”,给蒋介石向孙中山表示效忠提供了一个绝妙的机会。经过这场广州事变,孙中山更加信任蒋介石了,并逐渐将重任托付于他。

    陈炯明是孙中山一手培养起来的,被孙中山视为军事上的得力助手和北伐希望之所在。他的叛变,使孙中山数年的艰苦努力毁于一旦。孙中山对此痛苦至极,认为是“祸患生于肘腋,干戈起于肺腑”。他在上海发表的《致国民党员书》中说:“文率同志为民国奋斗,垂三十年。中间出生入死,失败之数,不可缕指,顾失败之慘酷,未有甚于此役者”。

    两次护法斗争的失败,特别是陈炯明的叛变,对孙中山是个异常沉重的打击,痛苦之余孙中山深感国民革命之所以屡受挫折,一是没有一个团结、奋进、有战斗力的党;一是没有一支忠于自己的军事力量。孙中山决定改组国民党,并仿照苏联,建立军校。

    1923年8月,以蒋介石为团长,由王登云、沈定、张太雷组成的“孙逸仙博士”代表团,由上海出发,赴苏联考察政治、党务和军事,并学习苏联红军的组织经验。在参观访问中,蒋介石认识到俄国革命的成功,是因为得到了工人、农民和苏联各族人民的拥护。看到红军官兵“上下亲爱”,士气高涨,尤其是参观了陆海军的训练机关之后,红军的政治委员制、编制、训练、作战指挥以及红军的武器装备,都给将介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24年1月,蒋介石返回广州。孙中山下令成立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蒋介石任筹备委员会委员长,负责军校筹建工作。校址就定在广州黄埔岛上的广东陆军学校和广东海军学校原址(因在黄埔岛,后来一般都称之为黄埔军校)蒋介石也在为建校积极奔走。2月8日,召开校务筹备会议,10日,分配各省区预定招生名额。

    然而,就在军校筹备工作顺利进展之时,蒋介石突然向孙中山提出辞职并宣布解散筹备委员会令,随后离开广州,返回奉化。

    蒋介石之所以突然辞职,是有原因的。原来孙中山虽然决定由蒋介石筹办军校,却未决定由他出任军校校长,是根据内部商定,由程潜任校长,蒋介石、李济深为副校长。其次,孙中山虽然相信蒋介石忠实可靠,但是他深知蒋介石主观好性,脾气暴戾,动辄与人争吵,在军中缺乏人望,所以孙中山一直没有让蒋介石在军中担任要职,尤其是刚刚结束的国民党一大,孙中山只任命蒋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下属的军事委员会中的一个委员,并要他专心筹办军校,不必过问党务和军政大事。这无疑对蒋是个很大的打击。因此,他以辞职来表达自己心中的不满。

    孙中山将建立自己军队的希望,完全放在创办军校上面,而蒋介石的辞职,使孙中山甚感焦急。2月23日,他委派廖仲恺代理蒋介石为军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抓紧筹备工作。同时致电蒋介石,盼其速归。

    蒋介石于3月2日给孙中山写了一封长信,重提昔日水丰舰上“共患难同生死”,希望孙中山要像当年对陈其美那样深信和重用他,不但要让他专心办学,而且要让他过问军事政治。

    孙中山对蒋介石的不满情绪并不介意,并满足了他的一些要求。3月21日黄军校入学考试时,孙中山仍任命蒋为入学考试委员会委员长,蒋不在广州,暂由李济深代替,同时派许崇智到奉化劝蒋。

    从5月5日新生开始陆续入学,到6月15日正式开学这段时间里,蒋介石多次对学生进行“精神训话”。训话内容主要是讲革命与做人的意义,军校的教育方针,遵守纪律,团结同志和爱护百姓等。为了树立他个人威信,使学生和官兵养成对他的个人崇拜,他大谈自己创办这所军校的艰难、以及他过去的光荣经历,当然免不了要提及永丰舰上与孙中山“”共患难同生死”的光荣历史。

    长洲要塞与黄埔岛邻,防孙中山之所以如此器重蒋介石,固然是因为缺乏军事人才,况且蒋已受命考察过苏联军事;再就是永丰舰蒙难之时,蒋介石的出色表现深得孙中山的好感。

    后来蒋介石发现若再不赴广州上任,其职位就可能被他人占去,于是动身,4月21日到达广州,26日入军校办公。5月3日,孙中山正式任命蒋介石为黄埔军校校长,兼任粤军参谋长。9日廖仲恺被任命为军校中国民党党代表。校长和党代表之下,分设政治、教练、教授三个部和军需、管理、军医三个处。

    蒋介石兼任长洲要塞司令。要塞炮台前竖立一面大红,旗上写着斗大的“蒋”字,如同中国封建时代的将帅旗。从要塞司令部到军校的距离不足一里路,而蒋介石每天上下班,总是戒备森严。他披着一件拿破仑式的斗篷,前面有一副官开道,4个武装整齐的士兵跟在其后,步伐整齐,威风凛凛。如果学生、官兵在路上遇见他不敬礼,他一定要给予处分。

    军校刚开始一个时期,蒋介石经常亲自检查教官、学生的训练与生活情况。尤其是早晨起床号吹过后,他会突然进入教官或学生的卧室巡视,如发现没有出操而偷睡懒觉者,便给以训斥和重罚。他常亲临训练场地监督训练。为了在生活上不显示特殊化,他在校时必到餐厅与教职员一起就餐。

    蒋介石是靠办黄埔军校起家的,但是在军校刚刚建立之初,在军事技术、经费、军械等方面都要靠苏联的支持,所以他不便站在右派一边,反对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政策,而常以不偏不倚的中间面目出现。

    与国民党一些元老们相比,蒋介石算资历最浅的了,而这些元老正是蒋通向党、政、军权力道路的绊脚石。为了提高自己的身价,与国民党元老们一决雌雄,蒋介石迫切需要得到苏联顾问和中国共产党人的支持。因此,蒋介石往往又以比较左的面目出现。

    1925年3月,孙中山在北京病逝。7月,广东国民政府改组,汪精卫被推举为国民政府主席、国民革命军军事委员会主席,蒋介石只被选为军事委员会委员。汪精卫所以能入选要职,不仅是因为他是国民党元老,孙中山遗嘱的起草和承递人,而且是因为他在政治上表现左倾,作为左派领袖。蒋介石明白,自己要想夺取国民党军政大权,也必须以左派形象出现,同时要击败国民党右派元老胡汉民及军界前辈许崇智

    许崇智是蒋的顶头上司,也是他的结拜兄弟。蒋介石在许崇智门下受到重用,才得以在军界露头角。许之所以重用蒋,是因为蒋手中没有军队,不怕蒋对自己构成威胁。但是随着蒋介石利用军校而提高了在军中的威望,许蒋二人的矛盾逐渐突出。

    当时许崇智以粤军总司令兼国民政府军事部长和财政监督,一手控制军权、财权。许纵容部下包烟截税,把持财政克扣军饷,中饱私囊。黄埔军校的经费常被无理扣压。国民政府成立后,蒋介石以军事委员身份,提出统一军事统一财政的建议,其矛头就是针对许崇智的,目的是把军权从许手中收归军委会。蒋的建议得到汪精卫的支持,并在军委会上通过。但是蒋要想搬倒国民党实力派人物许崇智,取而代之,却并非易事。

    天助蒋介石,1925年8月,著名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暗杀。国民党中央成立以汪精卫、许崇智、蒋介石为首的特别委员会,全权应付,追查此案。经查明,此案是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右派指使人做的。胡汉民、许崇智均涉足此案。胡汉民被迫辞职离粤。许崇智被蒋介石软禁,后被迫离粤去沪。右派制造的廖案,导致孙中山麾下的“三杰”中胡汉民、许崇智被逐出广东,另一杰汪精卫稳稳坐上了国民党第一把交椅。

    蒋介石也从中获得意外的收获,那就是廖案为蒋进身国民党领袖位置,为他日后成为军界首脑创造了条件。果然,1926年1月,国民党二大上,蒋介石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常务委员会委员。之后,又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总监。蒋终于成为国民党中仅次于汪精卫的二号人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蒋介石耍尽手腕,借黄埔军校,斗败许崇智,晋身国民党二号人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yfos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