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译意:
子夏问孔子:“‘笑得真好看啊,黑白分明的眼睛多妩媚呀,好像在洁白的质地上画着美丽的图案。’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这是说绘画先有白底,然后再用色彩绘画。”子夏又问:“这么说礼也是在有了仁德之心之后才产生的了?”孔子说:“卜商啊,你真是能够发挥我的思想,现在可以开始和你谈论《诗经》了。”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出在《诗经·卫风·硕人篇》,诗句据说是赞美当时卫国卫庄公他的夫人庄姜的美丽。子夏读到此句就拿来向老师请教。孔子用了绘画的原理来解释,说这就像是画画时先有素白底子,再用五彩的颜色来描绘。也就是美女的好看本质上在于自身的天生丽质,再妆扮是更进一层的美。喻指有良好的质地,才能进行锦上添花的加工。
善于思考的子夏听了孔子的话,举一反三,马上联系到仁和礼的关系,问“礼后乎?”礼也是这样吗?就是说,人先有仁德,先有忠信,然后才有礼。这种反应让做老师的很是欣喜,认为对自己有启发。孔子真的是很虚心的教授者。
因而这段主要有两个观点,一个就是“绘事后素”,先有事实的本质在,才有更进一步的绘画的创造与发展。做事情总是要先打好基础,然后才能把事情做好。人先有了内心纯洁的修养才有由内而外的外在气质。子夏更由此联想到,先有了仁德孝义,才有了礼的存在。
万事万物都有这种先后与内外的关系。这也同《大学》里的“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观点相合。
第二就是学习的延伸性。《学而篇》中子贡问师“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说,“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也是举一反三马上追问,“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孔子也是极为赏识,如此篇一样,认为可以与之谈论《诗经》了。
学习不能死板的学,要有悟性,领会文学中未尽之言,能够举一反三悟到言外之意,触类旁通。这个有时候不是说学得多、知道得多就可能做到,还是需要一种学习的灵活性,需要有一种对知识的闻一知二的延伸与拓展。
应该说还有第三点,“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对与学生的对话中得到的启发很是坦然地明示出来,颇有一种相互促进成长的氛围。学生是喜欢这样的师长,还是喜欢奉行一言堂不容学生提出异议的师长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