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我都烧好了,你在外面吃什么。你再这样下次我就不烧了……”
我正坐在回家的地铁上,身旁的一位中年女性戴着耳机用微信语音讲了一路,我也旁听了一路。
出于职业习惯,我喜欢观察周围的人和事。
01
对人基本的生存来说,吃饭是正经事。这样的每日“必修课”往往容易被我们忽视,家人做的饭菜永远吃不腻,但仍然要靠在外打牙祭来换口味。
吃饭也是麻烦事,到点吃什么,往往不知如何选择,选到最后,还是自己常吃的那几样。
吃什么反映了我们做事的态度。
小时候我很挑食,很多东西是不吃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才好些,但有些食物依然敬而远之。
直到有次出国,面对自助早餐琳琅满目的食物,我却在苦苦寻觅国内吃过的味道。我的老板看出了我的心思,点拨了一句:“挑国内吃不到的吃。”
这句话让我豁然开朗,没吃过的都来一点尝尝,这不是坏事。
那次经历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凡事要多尝试!
02
经常读我文章的人知道:我日常不喜欢开车,基本地铁出行。因此我可以利用乘坐地铁的时间阅读、写作。
大交通出行也蛮累人的,毕竟靠双腿行走,上下班高峰拥挤不堪,但我却乐在其中。
首先,除了日常的上班路线,如果要去其他地方办事,我会尝试两种以上的路线。虽然手机地图APP提供最优路线,但机器不是人脑,当我选择不同走法经常有意外的收获,遇到一件事、一个人或者一个从未经过的地方。
其次,坐地铁的好处是座位比较多,行进稳定,不会像公交车晃来晃去什么也干不了。但地铁有座位的窍门需要多尝试来发现。我常用的方式有反方向多坐一站,耽误5-10分钟,但马上可以坐下做事。或者这趟车人满为患,就不上车故意等下一趟,同一线路的不同车次拥挤程度往往不一样。
反正我站着的时候看书,上地铁了有座位就继续阅读、写作,换乘走路或过于拥挤就听东西,时间一点没耽误。
最后,现在共享单车很普及,很多人选择地铁+单车出行,但我们常会碰到出站后没有共享单车的情况,这个也很好解决。
我们的固有思维是出站口沿着的道路是自己靠右行走的方向。但换位思考一下,我们从地铁站出来想使用的共享单车是由那些到达地铁站准备乘坐地铁的人骑来的,他们过来的方向对我们来说是逆行,这造成大多数共享单车其实停在我们自己出口的马路对面。
所以非常简单的解决办法是,故意从自己逆行方向的地铁口出来,大量的共享单车可选,然后再回到马路对面顺着自己的方向即可。
03
我前期为能有一个足够专注的环境,先规定大前提是不在家做事,在家的诱惑太多(好吃的、好玩的),还有家人的干扰。因此,我在外尝试很多地方,星巴克、肯德基、麦当劳、全家便利店,图书馆……每个环境我都会仔细观察事先拟定的理想专注环境指标,例如开放时间、免费网络、电源供水、吃喝如厕等,终于摸索出适合自己的理想地方。
在最后项目完成的前20天,我每天的平均专注时长达到9小时,这离不开适合的环境。
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太重要了,如果我不能做到勇于尝试,优中选优,恐怕很难做到我所要的那种专注。
可惜我们生来习惯原有的东西。好处是毫无畏惧、对于自己熟练的事物只会越来越熟练,信手拈来。但优势往往也是劣势,固守旧习惯只会让我们失去体验新事物、发现新自己的机会!
曾有位学者讲解什么是战略和战术时说:当我们穿衣服时,扣第一颗纽扣叫战略,扣剩下的纽扣叫战术。如果战略错了,剩下的战略再完美也是错误的选择。
人的思维和能力有限,我们所能想到和看到的不会很高远,凡事多多尝试,看见成长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