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了解到科学家们做过一个实验,在小白鼠的饮用水中,一瓶用普通的清水,另一瓶用掺有毒品的水,没过多久小白鼠就上瘾了,喝毒品水的频率远高于普通水。于是科学家开始进一步实验,把小白鼠放到了一个“天堂”般的环境进行培养——那里温度舒适,地方宽敞,有吃不完的美食,还有异性可以随意交配等。在这个“天堂”里,小白鼠引用纯净水跟毒品水的概率竟然出乎意料的没有区别,也就是说小白鼠没有做选择,只是随机饮用两种水,显然没有成瘾。看了这则实验之后,我也陷入了思考,“成瘾”对于人们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虽然人与小白鼠千差万别,但是这个实验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如果人类像那个居于“天堂”的小白鼠一样,所有的需求都能被满足,那么是不是就意味着不会染上毒瘾呢?曾经看过一个视频,其作者将毒品比喻为一个产生“成就感”的按钮,而正常获得成就感的途径显然远比吸毒要困难,尤其是对于事业受挫、对生活不满的人而言。但通过上面那个实验看来,毒品能带给人们的可能不止成就感那么简单,它更像是提供一种幻想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一切烦恼都暂时消失了,并且会平白无故地出现令人愉悦的感觉。只可惜,这个环境只存在于吸毒过后的幻觉中,一旦效力消退,又会被拉回现实,而相比之下,现实显然是痛苦难忍的。
也就是说,当人处在一个“天堂”般的环境中时,各种成瘾症状也有极大可能会跟着消失。有人可能会觉得,这个推断毫无意义,因为人类欲壑难填,不可能像小白鼠那样那么轻易被满足,也就是说永远都达不到“天堂”这个状态。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人毕竟是比小白鼠复杂得多的生物。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天堂”不能实现。
既然难以用物质“将人送往天堂”,那么不妨顺着这条逻辑往深处挖,看看有没有“捷径”。人们追求物质的原因,归根结底是因为自己的种种心理需要。那么,不使用”物质满足“这一手段而直接达到”心理满足",看上去是一条可行之路。其中可以使用的方法有很多,之前谈人本主义流派的时候提到的“助益性关系”就是其中之一,临床使用中一些成功的案例说明其确实能达到去除成瘾症状的效果,不过还有待从科学角度分析它起作用的具体原理。
除了毒瘾以外,常见的成瘾行为还有网瘾、酒瘾、烟瘾等。我个人曾经从事过电子竞技行业,所以对网瘾有一定的了解。在我还小的时候,互联网刚刚在中国发展起来,那时候的大人们几乎是“闻网色变”,把网络、电子游戏等视为吃人猛虎,生怕自己的孩子像新闻里的那些孩子一样染上网瘾。但是这么多年以来,尤其是在前段时间接触的大量“网瘾少年”的案例,我发现这些孩子都有着一个共同点:他们的家庭各有不幸。有的父母离异,有的父亲酗酒,有的遭受虐待等等。可以说,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很不理想,导致他们对现实生活难以忍受,结合前文提到的小白鼠实验,这可能正是他们染上网瘾的根本原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