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了三天的防御机制才蒙喳喳问自己“不是在聊瘾吗,怎么跑防御机制了?”
回忆了一圈才回忆起来,“瘾”的形成就来源于防御,所以跑题了三天才收回来,我也是挺佩服自己的咯。
同时,又想起为啥会聊“瘾”是因为在讲家庭结构,于是想到后面还得涉及的几大板块,到时又得临时跑题好几次。
最近周末的工作时间安排太考验人了,在这空挡上将今天的思考整理一下,等后面再慢慢补充细节吧。
1、关于咨询师的工作时间安排。
曾经我非常克制,很少会调用自己稳定的休息时间去做咨询工作,除非是特急事件,因为在系统的学习中被教育的是“节制”与“设置”,在很多时候我们会利用各种规则对来访者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干预,并伺机在咨询过程中与之讨论。后来随着工作体会的增多,我会在保持设置的基础上考虑人文关怀,考虑国情,考虑当地文化和民俗,考虑在有评估条件下逐次逐渐地让对方明白设置的意义,而不一定要经历莫名其妙的煎熬后去讨论这件事的意义。这个部分让我来总结的话,或许是——刻意而为的挫折过于僵硬,春风化雨的影响虽累人但养心。
2、幼儿咨询中家长工作的开展。
在国际通用惯例中,要么是采用家庭咨询,一家大小齐齐整整都参与进来;要么就是孩子有孩子的咨询师,家长有家长的咨询师,亲子关系又另有亲子咨询师,总之不能串。但是到了我国国情,基础条件就不允许咱整这么大阵仗,如果要为一个家庭配齐咨询师,只按三口之家算,基础搭配就需要桑个人一人一位个体咨询师,外加家庭咨询师、婚姻咨询师,且这五位咨询师岗位还不能一人通杀,需要团体作战配合,除非是一二线城市,否则不仅咨询师数量和质量凑不齐,一个家庭要担负的经济基础也是堪忧的。
题回正传,在幼儿咨询的过程中,有人认为要将孩子状况告知父母,有人认为孩子作为独立个体应尽量减少与家长的融合,有人觉得和家长会谈时孩子要在场以免幻想告状,也有人觉得要单独与家长会谈以便得到更加“真挚”的内幕……这部分我依旧在探索中,目前的经验是:看人下菜碟……
近期的极大收获是:当来访者状态比较严重的时候,疏通家长情绪是非常必要的,这就需要我们在工作小时之外投入一部分时间和精力,但目前看来,非常必要。从最初家长滔滔不绝地停不下来来,到能够将表达内容控制在与孩子相关的部分,并能够精简时间、高效会谈,都是我们需要经历的必要付出。
在有节制的基础上保有人文关怀,在弹性设置中做人的工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