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6日
早晨八点从家出发,乘公交车去哈尔滨市第一专科医院(精神病医院)给爸爸开药(处方药,药店没有)。九点半到了医院,挂号的队伍排得长长的,排队期间还发生挂号者与工作人员由于一句话没说好,便激烈争吵之事。大家情绪都很焦躁,真是一触即发。然后我去103诊室开药,喔!排的队伍又是长长的。这个诊室大夫不看病,就负责开药,家属说出药的名称即可,一个医生手写处方,另一个医生输入电脑,还有一位年龄较长的主任在旁边把控开处方药的药量(精神病类药物,即要实名,又控制量)。
大多数人都是家属为患者来开药的。我旁边一位70来岁的老人一边排队一边和主任交流着他女儿的病情,我投去同情的目光。我家是老人有病要比他家孩子(中年人)有病强啊!这么大岁数的人了,不但要管理自己的生活,还要照顾女儿的身体及为她的生活操心,想想我们就知足吧!开完药方,拿着单子去交款。嗨!队伍排得又是长长的。据排队的人告诉我,不是今天人多,这个医院交款窗口天天排这么多人。
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压力加大,患精神疾病的人数(抑郁症、强迫症、狂躁症、失眠症、老年痴呆症等)猛增!精神病医院人满为患。随着生活条件大幅度提高,人们对身体的保健意识也随之增强。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使人们身体健康程度也越来越好,人均寿命也逐年增加。但随之而来的却是人们精神健康的每况愈下,患各种精神疾病的人数也在悄悄地增长。
因为人处在什么阶层对现有的生活都不太满意,都会有更高级的奢求和愿望。这是好事没有什么错。因为我们受的教育告诉我们:知足就是停滞不前,就是不思进取,甚至是缺乏远大的人生理想。有目标,有追求、有奋斗,才是我们想要的最好的人生状态。可是,不断的有新目标,不断的努力奋斗的人们,如果把握不好节奏,就会给自己造成诸多的烦恼,不能承受的压力和难以排解的焦虑。这些负面情绪如果超出了本人可控制的范围,自己无法自行调节,性格本身再有点问题,心里疾病,甚至是精神疾病就不可避免地找上门来。
省医保,市医保交款本来是两个窗口。一个收款员有事走了,只剩下一个收款员在两个窗口间来会轮动收款,导致速度非常慢。马上就快到11点半午休时间了,大家都很着急。患者家属的语言不免带有些火药味儿,收款员也不示弱。说:你们再吵吵,我收款出差谁负责?有人质问:两个窗口为什么一个收款员?收款员更会解释:她上厕所了。有人说:多长时间了,掉厕所了,糊弄谁呀,这是什么工作态度,投诉她脱岗。一时间窗口吵闹声不绝于耳。
一会儿一对老夫妻因为开的药有误差,他俩又大声地争吵起来了。看看这就是精神病医院的真实场景。不但患者有病,工作人员、患者家属(由于长期受精神病人的困扰)情绪也都不太稳定,精神上也处于“亚健康”状态吧。一点包容度没有,都火刺棱的,一句话不来就先发火。
排在我后面的一位中年妇女和我聊了起来,她是给她老公开药。她说她老公刚得了轻度抑郁症,突然就不想出门,不爱见人了,她非常上火。我问,原来是否性格内向?她说,是的,性格内向。性格内向的人遇到点事,想不开的人多。所以内向的人患抑郁症的比例高啊!这是我的推测,也没调查过。因为内向人没有发泄的渠道,就闷在心里苦自己。不像外向的人遇事儿,能大胆地去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管别人接受不接受,爱听不爱听,自己先痛快痛快嘴,缓解一下焦虑再说。
如何在努力向上的过程中,调整好情绪,保持好稳定的心理状态,又和周围的人和平相处、共同进步,实现互补双赢。这个点可不好把握,偏这边是懈怠,偏那边是焦虑。找这个点真是一个技术活儿,太难了。
追求美好富足的生活没有错。十九大也提出,加快脱贫致富全面奔小康的步伐。但过分崇拜金钱,不遗余力地追求物质,那也是一条不归之路。这个观点是我从北京师范大学刘洪涛教授讲《浮士德》时学习到的。他说,人如果没有精神层面的追求,只单纯追求物质生活,精神大厦坍塌是早晚的事。
我关注的一个微信公众号。每天有两三千的阅读量,但作者昨天写的文章里谈到她这些日子非常焦虑不安(她是全职妈妈)。因为阅读量徘徊好长时间了,就是上不去,求大家帮助转发,说只有转发才能增粉,只有增粉才能.....还有我关注的另一个公众号,平时阅读量在1万左右,据她说,现在有10万多粉,但也很焦虑,因为她的目标是20万粉。有高标的追求,希望把自己的事业做强做大是绝对光荣而正确的事。
但也要审时度势,明白哪个行业都是越往上走难度越大,竞争越激烈,产生焦虑不可避免。记得有本书名叫《中产阶级的焦虑》(我没看过,只是听说过)。使我明白了,人在什么阶层、取得什么样的成绩,满足感都是暂时的,焦虑感是长期的。因为我们都有各自的奋斗目标,成就一个,还有下一个。在你看来已经很成功的人,她的目标是成为更成功的人,而行业大咖是象牙塔的塔尖,塔尖地方小,站不了几个人。所以多数人只能永远仰望塔尖,而上不了塔尖。
我们要努力做到的是,即追求更美好的未来,又不产生过度的焦虑(有点焦虑是正常的情绪,过度焦虑就是病态)。哈哈!我提出的这个心理学课题专不专业不知道,但有点难度是一定的。就是因为难把控,咱才要想办法突破它!有人提出用宗教信仰去解决。我没有信奉过什么宗教?好不好使,多大程度上好使?不敢妄下结论。读读佛教,基督教的经录,感觉说的还有那么点意思。
有一天我曾对儿子说,等我退休啦,我也去信个佛教或基督教什么的。儿子说,嗯,信什么都没有关系,别整得神经兮兮就行。提醒的对呀?有些人不知是师傅把教传歪了,还是她把经念拧了,总之让人接触她时感觉不正常。我家楼上有个老太太,人挺好的80多岁了,每天都去教堂,身体真的挺棒的!每次见到我,不是给我发传单小册子,就是宣讲教义及信教的好处云云!不知她是有发展教徒的任务,还是真感觉好的不行,就想把好事传承下去。吓得我遇见她,打个招呼马上走人,不聊了。无论是好事还是坏事,点到为止,反复对人家说,就有传销的味道,遭人反感和抵触。
难道信教的人还兼有传教和发展下线的任务?不可而知。我想听从自己的内心,说自己想说的话,表达自己思考后的观点,什么经、什么教可以学习、参考、借鉴。但人云亦云地被动接受她人灌输的观点,那不是我的性格。我不知道现在的宗教是单纯的传播教义,让人向善向好,还是顺便也搞些商业活动?(这些是我瞎猜,没有诋毁宗教的意思)带有任何谋取利益性质的组织我是不愿意参加的。
研究课题:即追求更美好的未来,又不产生过度的焦虑?(保持精神健康)希望大家从自身生活经验出发,提点子,说方法、谈策略。我们以非专业人士的身份,一起来探讨、琢磨心理学专业的问题。哈哈!来个自发地搞民间科研,我自封“课题组组长”,但咱们没有科研经费啊“三个臭皮匠顶上诸葛亮”,何况我们不止三个。然后我归纳总结,梳理成文章。当我们生活或工作中,偶尔出现“过度焦虑”症,拿出来浏览一下,看看咱们自己研制的土方子管不管用?能否实现“偏方治大病”的功效!(这是我今天去精神病医院想到的事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