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儿童青少年精神分析的特点——学习笔记(一)

儿童青少年精神分析的特点——学习笔记(一)

作者: 云白风轻 | 来源:发表于2022-11-03 23:04 被阅读0次

九个关键词:请求,意愿,隐私,父母,语言,解释,移情,发展,结束。

案例:谢美,12岁,她抓着门框,坚定的大声对咨询师说:“我不想来看你,是我妈妈强迫我来的,我不要来”,然后挣脱妈妈的手,跑出去了。

咨询师:既然她不愿意,就不能接受精神分析了,等她什么时候愿意,您们再联系我们吧。(咨询师:我是一个准备好了的人)

一、请求——要有请求,谁的请求,请求的内容,怎么回应请求。

移情扎根于与另一个人的关系中。儿童请求的发出,呈现和被听到,是儿童主体空间的打开,是在一个分析家在场的支撑下,孩子不只是父母的延续和话语的接收者,也是他自己可以自己的名义转化和发出话语的主体。请求意味着一个主体走进一场探险之旅。

二、意愿一一不能欺骗,不能强迫,可以建议试试。

精神分析需要等待合适的时机,没有任何医嘱可以代替孩子的意愿在父母的请求之后,需要等待孩子真正有意愿进行工作。这需要分析师把孩子当成一个真正的主体,精神分析师接待的是孩子,而不是一份诊断报告。无意识知道一切,精神分析师需要相信孩子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治疗。

三、父母与孩子的请求、意愿很可能是不一样的。

父母的请求,很多时候与教育着一起,父母一般希望消除症状、变乖、别添麻烦……甚至可能会提出很多咨询师做不到的请求。咨询师应把孩子当成真正的主体,接待的是孩子,不是一份诊断报告。帮助孩子把请求说出来,或激发意愿。相信孩子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治疗。孩子不只是父母的延续、话语接受者,他可以以自身的名义转化和发出话语的主体。

让孩子明白咨询是怎么回事,明白设置,例如保密,可以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甚至可以不说话。

小结:意愿和请求,可能是学校、儿科医生的建议。但是没有任何医嘱可以代替孩子的意愿。这与精神分析的基本原则“自由联想"是联系在一起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儿童青少年精神分析的特点——学习笔记(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yqyt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