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篇文章的动机始于莎莎的外公。每个星期我爸试图通过视频与莎莎聊天的过程,都看得我捉急,干脆系统写一篇,特别献给莎莎外公。
作为幼儿园老师,有很多需要与孩子沟通闲聊的时刻。孩子第一次来幼儿园的时刻,每天早上与孩子问好重新建立联结的时刻,孩子出现困难和心事的时候,都需要大人有意识地打开话题,引导他们进入谈话中。如何打开话题有讲究,如何保持谈话进行也是个技术活。下面就来聊一聊,与孩子聊天的正确打开方式有哪些?
第一次见面的聊天打开方式
首先我们需要意识到很重要的一点是,大部分的孩子一般不会主动与成人进行交谈(特别外向的孩子除外)。发起和维持谈话是成人的责任和意愿,是成人为了与孩子建立联结而进行的一项活动。这就需要我们头脑里有一根弦,孩子这个时候并没有交谈意愿,我们的谈话需要首先引起他们的交谈意愿,然后才能开始互动。
那么如何引起孩子的交谈意愿呢?
父母这方需要先让孩子放松。第一次见面,很多时候大人都会忙着让孩子叫阿姨好叔叔好。我们的确需要教给孩子社交的礼仪,但不是在社交的当下,而是之前先说好,或者事后再教。如果孩子没有问候的意识,或者属于内向慢热的孩子,面对成人的要求会让他们立刻产生压力,只想着问候完就跑了,哪里还会有沟通意愿?在社交的当下,提醒一下要不要跟叔叔/阿姨问个好我认为就足够了,教育的事情平时要做好功课。
然后就看另一方的大人能不能建立起友好的谈话了。我面对第一次见面的小朋友,会先蹲下来与他/她视线齐平,微笑,挥手说hello。然后我会伸出手自我介绍我是Ms.Xiaowei,很高兴认识你,你叫什么名字。孩子一般这个时候都会伸手与我握手,这是得当的身体接触,不会产生不舒服的感觉,对于孩子成人来说都一样。你见过哪个成人第一次见面就又亲又抱么?
然后就要找话题咯。在成人社交中最好最快建立沟通的方式就是聊对方有兴趣的事情,这点对于孩子也适用。我这时就会开始观察孩子,当下穿的衣服,手里拿的玩具,找到个估摸是他/她喜欢的东西,然后装着很吃惊,哇这是什么啊?是超人/钢铁侠/灰姑娘么?你很喜欢他们么?你还喜欢什么?这个东西要怎么玩?你能玩给我看么?真好玩,我也要一起玩。
这一路下去不就顺畅了么?
经常聊天的打开方式
这里我就不得不拿我捉急的莎莎外公举个栗子了(哈!)。我们在海外,与家人联系的唯一方式只能是谈话,这对于莎莎的外公来说是一件比较挑战的事情。他们的谈话经常是这样进行的——
外公:莎莎,哎莎莎,叫我!(无回应)
外公:莎莎你手里拿的什么东西,给我看看。(这就对了,莎莎立刻拿起玩具举到镜头前,开始描述)
外公:莎莎你什么时候来中国?(无回应)
外公:莎莎你跟妈妈说你要来中国,让妈妈送你来。(无回应)
外公:莎莎你想阿公阿婆么?(继续无回应。。。)
有没有看出问题?外公的交谈意愿很强,但是却没有引起莎莎的交谈意愿,因为他无意识中只是想表达他的所思所想(问想不想阿公阿婆,其实是他想莎莎),并没有处在倾听的频道上。也许你要问,但是小家伙什么也不说我不问怎么办呢?的确应该问,但是不是挑自己想问的问,而是要挑孩子可能会有表达意愿的话题问,重要的事再说一遍,要先引起孩子的表达意愿。
问什么呢?问你当下能看到感受到的与孩子相关的问题(这是对于幼龄儿童,大一些的孩子可以问他们感兴趣的话题),特别是开放式的问题——不是能用“是”或者“不是”回答的问题。孩子只关注当下,不会去想以前或者未来的事情,而成人常犯的错误就是,总是想与孩子讨论过去或未来的话题。孩子一耳朵听到一个自己压根没想法的问题,自然就不甩你了咯。
所以作为成人的我们需要谨记的一点,孩子特别是学龄前的孩子都具有自我中心(Egocentric)的特点,要想跟他们建立关联,打开沟通渠道,我们要做的是,问合适的问题,然后兴趣十足地,不带评价地倾听和回应。
孩子出现问题时的聊天打开方式
我的女儿莎莎是个敏感又个性强的孩子。曾经有一段时间她在幼儿园里与小朋友的相处方面出现了困难。原本我对她的育儿方式很放松,看到她这么挣扎我也开始心焦了,心焦的结果就是,我开始想办法介入。
于是每天我就会想着方法把话题往有没有跟小朋友冲突方向引,最后再故作轻松实为说教地评论几句。莎莎很快就意会了我的走向,开始抗拒,说妈妈我不想再说了。我更焦虑了,找做咨询的朋友诉苦,我女儿开始造壳了怎么办?然后拿着刚学到的咨询方式去跟女儿尝试沟通,结果还是被已有警觉的女儿拒绝。
现在的我理解了当时的错误,没有人愿意行为被评价,没有人愿意被说教。她不知道她的行为是不是可以被接受么?她当然知道。我的焦虑心态导致我急于想通过给莎莎灌输是非对错的观念让她停止不当行为,却只能让她更加自我保护而对我关闭心门。
孩子出现了问题,特别是由于天生性格导致的问题,家长需要做的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保持与孩子良好的沟通渠道,让孩子的心向自己敞开,这样未来才有被孩子“雇佣为顾问”的可能。就算孩子所作所想完全与你的是非观相悖,也要咽下那个到喉咙口的“但是”,压下想要说教的欲望,让孩子感觉自己被接纳,有空间自己整合和思考。这样在他们自己觉得迷惑需要咨询和帮助的时候,成人介入引导的时机才会真正到来。
写到这里可能有些读者会想,我自己的孩子出现了困难,我当然需要尽量与他/她沟通交谈。但是我为什么没事要花大力气去与朋友的孩子、亲戚的孩子、小区的孩子找话题闲聊,或者与自己的孩子有意识地保持一定频率的聊天?
这有点像是我希望发起的一个倡议——放下成人的身段,学习与孩子认真地交谈。
这是因为我们的孩子缺少也非常需要这样的社会环境。这次暑假回国,特别有感触的一个观察是,成人特别是上一辈的成人,很少主动与孩子交谈,但却很喜欢在一起对孩子进行评论。这有点像一种集体无意识行为,大家一起这样做的原因我总结有几种:
没有与孩子交谈的意愿。跟小孩能有什么共同话题呢?
想与孩子通过沟通联结,但不了解孩子的接受方式。于是要么变成说教式的你问我答,要么发现逗逗孩子还能有点回应,“坏回应总好过无回应”。现在很多年轻父母不能理解“我的孩子总被逗哭”的现象估计就是从这里来的。
既然不知道怎么与孩子直接交谈,大家的关注点又在孩子身上,那就只剩各种评价咯。
不论好坏的评论都会造成孩子对自己的行为也进行评价。体现出来的就是我在国外幼儿园里观察到的,为数不多的中国孩子在各国孩子中似乎总有那么些不自然,像是在进行无人观赏的表演,少了其他孩子全情投入全然当下的那股劲头。
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与其他成人平等地聊天,被尊重地对待,那就多花些时间将他人的孩子也纳入自己平时的社交圈内吧,像对待朋友一样的对待他们,孩子们都能感受得到。我这里有一个新来的一个爸爸,每天会早上会特地跑到厨房来与他认识的孩子们say hi,那个认真劲,就好像在跟同龄朋友打招呼一样。
这是对孩子们尊重的最好体现之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