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核锅底
2016-02-22
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你喜欢的,另一种是你不喜欢的,并没有中间者。如何去判定呢,假想你必须要和这个人被困在孤岛上一个月,然后就能明白他是哪一种了。随着阅历增长,认识加深,对一个人喜欢与否是会改变的,这应该是顺其自然的事情,但我们总会试图去左右改变他。
小时候我们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是缺乏安全感的,周围的成年人可以决定我们的选择,影响我们的心智。他们有金钱,有权威,有知识,有体力,跟他们比我们那么渺小。我们被告诫,要做个好孩子啊,这样大家才会喜欢你。于是,让每个人都喜欢自己成为了小孩子的人生目标。为了这个目标,我不停地在改变,衡量的标尺就是别人的目光。爸爸说不能剩饭,我就会拼全力把碗里的全部吃干净,无论是不是吃饱了;奶奶说,别上高台会跌跤,没办法只好站在下面想象那边的风景;老师说,别乱动老老实实听课,我只好在明媚的春天不去看窗外发芽的柳条。至少这些人的出发点是好的,帮助我们走上更主流的道路。然而并不只有这些善意的衡量,还有很多不经心得恶意。无论是哪方面,只要是有一方面比较突出就会成为谈论的话题,个子高矮、发育早晚、走路姿势、说话口音等等。于是我们的目光总是放在那些不喜欢自己的人身上,试图通过他们的意见改变自己,讨好别人。
后来逐渐长大,我们发现并不可能被每个人喜欢,我们形成自己的是非观,试图和那些不喜欢自己的人相处。青春期的少年受荷尔蒙的影响,情绪波动,感受被放大。少年时期的爱和恨都是那么的强烈,爱可以飞蛾扑火,恨可以水火不容。价值观正在形成的阶段,我们以为世界上只有对和错这两种概念。有人和自己观点不一致,我们会拉帮结派想尽办法据理力争,想要把他们说服到自己的阵营中。而对于有的人,感到这一辈子都不可能喜欢,他们是敌人,他们提倡的都要反对才会过瘾。气场是很奇妙的东西,对一个人可以不明原因的亲近或排斥,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人,眼睛总是盯着他们,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都不会产生好感和认同。于是,相比童年时的讨好别人,少年时期是充满戾气的。上学是不能避免的经历,我们被告诫,上学不光是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怎么和你不喜欢的人相处。这是没有错的,只有在上学的时候,才会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非要将你和不喜欢的人绑定在一起,比如分班、分宿舍、排座位。我一直认为你会和谁做朋友很大程度上由给你分班的老师决定,他们大笔一挥,得嘞跟你做一辈子朋友的人就被决定了。
有一个同学,从第一次见面起我就不怎么喜欢他,可是周围的朋友似乎都和他关系不错。于是我困惑了,思考问题出在哪里,想要改变这个状况。我努力和他交往,即使自己每听他说一句话都想翻白眼,我努力发现他的优点,但后来发展成这些优点成为我俩大吵一架的导火索。很多年过去了,我一直在讨厌他、试图喜欢他这两种状态中徘徊,感觉耗尽了力气也没有任何成果。有一天,我突然转变了想法,这可能就是气场不和吧,并不是任何一个人的错,看淡就好。神奇的是,当我放弃和这个问题纠缠的的时候,我们的关系变得缓和了,不再剑拔弩张如鲠在喉。心平则气自和,人与人的交往不过是投缘二字,无须强求,有些人我不喜欢,可是为什么要去费力喜欢呢。一切的讨好和委曲求全都是跟自己过不去,还会被看轻和不屑,所有的不喜欢,最终也会作用到自己身上让生活变得丑陋。你不喜欢的人,不要将他们请进自己的生活,就当做是一条街上的邻居吧,不能避免见面,但是各自的生活毫不相干。
明代心学家王阳明说:“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当我们心中有坚持有大志向的时候,就不会过多在意别人的看法,也不会费力气去喜欢自己并不喜欢的人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