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20已正式进入中国空军序列马上满七周年了!
不禁想起当年第一次与苏27意外邂逅,惊险而刺激,险些被值班警卫关进“小黑屋”。
资深军迷都知道,空三师历来是先进战机装备的先头部队,无论是本土战机还是引进的。而三师所在驻地,就是我的家乡,只是我自己的部队并不在这里。
当时我所在的场站,整天面对的都是强五和歼六,西方国家习惯给战机取绰号,其中强五的“美名”——Fantan"(番摊),据说是一种广东的赌博游戏;而歼6的大号是——农夫,都属于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的那种。
必须承认,当时在部队阅览室流连时,经常盯着《中国空军》、《兵器知识》等杂志的彩色页面上北约战机,在造型、威势上我们确实输人一头,唯有凭空羡慕……
1992年夏天,我回乡探亲,想起三师有一位新兵训练营的同班战友,集训结束后再也没见面,当时没有个人手机什么的,拨打部队内线电话就更难;也是仗着年轻,居然顶着酷暑,骑着二十六寸自行车就直奔芜湖机场,找战友去了。
因为我家在郊县,此前并未到过机场,只是知道个大方向而已,所以一路上算是盲盒行程,终于在最热的中午,进入军营。由于身穿军装,证件齐全,理由充足,门岗就没有阻拦。但是,气象台的位置复杂,手势“导航”没办法做到精确,所以接下来一段路程,依然盲盒。
万万没想到,在一个拐弯处,我走岔了,进了主跑道,也就是停机坪!
远远地,传说中的“大象漫步”立刻产生一种致命吸引力,空军士兵该有的直觉瞬间告诉自己:前方的机种,跟平常可谓日夜面对的强五、歼六绝对不是一个物种!
虽然没有飞行,整个机场都是静悄悄地,但因为炎热,水泥跑道上升起一股巨大的热浪,使得视线内一切物体都会产生一种动态而不是静止的“幻视”,这就是“大象漫步”的由来。
对未知的好奇又放大、强化了这种幻觉,但随后,幻觉变成了现实。
高大、威猛,造型流畅、饱满,充满设计感的完美……从期刊杂志上看到的一幕居然活生生出现在眼前,用惊呆、震惊都无法形容当时的心情!这毕竟不是一次有意的预约,而是彻头彻尾的邂逅。
就连盖在机身之上的白色薄膜,也是那么高端大气,而不是自己场站里司空见惯了的绿帆布。
机身上看不懂的俄文字符更是产生谜一般的诱惑、神秘。
他们自然荷枪而来,从分量判断,是实弹,而且腰带上还别着雷,他们跑过来的时候一边晃荡,特别显眼。
我比手画脚地费劲解释,第一时间掏出证件,他们自然也判断出我不是破坏分子,哥俩低声商量两句后,决定放我一马,但必须立刻、马上原地消失!
在他们不算友好的指示下,再次抬头,终于发现气象台的标志——转动的风向标,一墙之隔而已!
正是这一墙,让我绕了远道,却也让我瞬间“成长”。
对敌人,当时的苏27是大杀器,对自己,这是护国之重器。
那一刻,对我产生的国防教育,超过了过去数年。
事实上,刚刚发生的第一次海湾战争(1990-1991年),让许多现役军人对科技战争产生巨大的震撼,深深地感觉自身落后。
当年,我面对的这批苏27尚属于“绝密”阵列,所以才有了我个人的“历险”;然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歼11和歼16系列很快大规模入列,怎不让人感慨之余心生自豪!
七年光阴一晃而逝,就连新锐的歼20都居然成长为“老班长”了,搁在当年,想也不敢想。
无比渴望近年内能在家乡,再次接受一次国防洗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