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四大才女中,她没有张爱玲天才到近似于‘巫’,也没有萧红那样成为每个男人都爱着的“文学洛神”,更没有吕碧城的大胆泼辣,标新立异,特立独行的个性。甚至许多人不知道她——石评梅。
她的童年比其他三位才女幸福,可她的爱恋和萧红一样的悲惨凄苦。因此,她过早的逝去,只留下26年的运行轨迹。留下太多的惋惜和悲痛。
在爱情上,有的人越挫越勇。有的人躲在时间的罅隙里,窥视别人不断膨胀的躯体,不再相信世间有真爱。苦海中的芸芸众生,依旧挣扎。这个喧嚣的人世,在红尘中无法摆脱世俗缠绕。既然躲避不掉,那就紧闭心扉,拒绝一切爱恋。
1
谁也阻止不了生命的流逝。
1928年9月23日,北京协和医院收诊了一名患者。当时医院的脑科主任狄福斯博士接诊的,看着病人已经陷入昏迷状态。但她的嘴里又似乎念叨着什么,是父母,还是天辛?这些都已经无法去考证。
狄福斯博士看着陪同来的人,感觉这个病人非同一般。他看了下病例,患者的名字:石评梅。
狄福斯博士感觉很陌生的名字。经过诊断,结果是急性脑炎。虽然成年人得急性脑炎的几率是非常低的,可医生经过努力,最终也没能挽留住石评梅年轻的生命。
9月30日,也就是在她刚过完26岁生日后的第十天,永远的离开了这个她留恋又憎恨的世界。
这个性格天真,才华横溢,喜好文学,爱做文章,在文坛上享有盛誉的梅花。就这样无情的,早早的凋零了。
留给我们无限的哀思,她以生花之笔:“我愿燃烧我的肉身化成灰烬,我愿放浪我的热情怒涛汹涌,天呵!这蛇似的蜿蜒,蚕似的缠绵,就这样悄悄地偷去了我生命的青焰。”
写出让人寸断肝肠的词句,凄惨悲凉回荡在耳畔。
她走的如此迅捷,如此安静。
犹如泰翁的:“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https://img.haomeiwen.com/i7480797/486714dc040e83e3.jpg)
2
1902年9月20日,46岁的石铭喜得千金,在当时社会可谓老来得女。这个清朝末年的老举人欢天喜地,给这个孩子取了个乳名——心珠。寓意为心头之肉,掌上明珠。
为了给心爱的女儿起个好名字,石铭翻遍字典,查古籍,引经典。最后确定一个高雅典致的名字:石汝壁。
后因她爱慕梅花之俏丽坚贞,自取笔名石评梅。
石评梅自幼聪颖好学,很受父母喜爱。从三、四岁开始,父亲就教她认字,每晚坚持不断。从一开始的三字经,千字文到后来的《四书》,《诗经》,再到历朝历代,稗官野史。只要她喜欢的,无不涉猎。父亲看在眼里,乐在心里。
辛亥革命后不久,石铭来到省城太原图书馆任职,石评梅随父来到太原,进入太原师范附属小学就读。
12岁时,自画一副《雪梅图》,并配诗:
有梅无雪不精神,
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
与梅并作十分春。
立意新颖,彰显梅花风骨。
因成绩优秀直接升入太原女子师范学校读书。石评梅天资聪颖,再加上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在学校里学业突出,被誉为“才女”。
在女师读书期间已经显露了石评梅的反抗思想和组织才能。一次闹风潮,她为组织者之一。校方要开除她,后因惜其才学,又恢复了学籍。
1919年暑假,石评梅从太原女师毕业,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她在父亲支持下,走出山西,到北京求学。到北京后,她本来报考,女高师的国文科,但是当年女高师国文科不招生,于是改考体育系。
![](https://img.haomeiwen.com/i7480797/f566bced3fc6c792.jpg)
3
一个女孩,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第一次远离家乡,在异乡又孑然一身。
幸好认识了在北京读书的老乡吴天放。在他的帮助下,安顿下来。看着英俊潇洒的吴天放,石评梅也隐隐有些心动。
在情窦初开的年纪,郎才遇到女貌,总要发生点什么。
在吴天放猛烈的爱情攻势下,石评梅顿时怦然心动。
投其所好,在爱情中依然适用。古往今来,还没有人能抵御住这种诱惑。
吴天放知道石评梅喜爱梅花,就制作精美的信笺送她。每一张都有一枝梅花,每一枝梅花下面都有一句诗:“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梅” ……
石评梅的内心的防御被一层层撕裂。
看着博学多才的吴天放侃侃而谈,通古博今。从三皇五帝到晚清皇帝重臣,从《诗经》到《红楼梦》,从家国天下到风花雪月。
吴天放话语滔滔不绝,连绵不断。这位风流倜傥,英俊潇洒的情场老手。早就把单纯善良,情窦初开的少女彻底的俘获。
郎才女貌,演绎完美的爱情。本以为是郎才,没想到是豺狼。
吴天放有家有室,有儿有女。石评梅万念俱灰,感受到爱情的背叛和屈辱。
她决定和这个负心人一刀两断。可单纯善良的石评梅,怎么可能是这个情场老手的对手。
吴天放软硬兼施,石评梅只能是一个毫无反抗之力的俘虏,任其宰割。
石评梅心灰意冷,难道所谓的爱情,就是一个人相信另一个人所有的谎言?
石评梅不再相信爱情,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所有悲剧的产生,都有其背后的原因。这个世界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https://img.haomeiwen.com/i7480797/5797cc480a69c85e.jpg)
4
1920年在山西同乡会上,石评梅见到了父亲的得意门生,北京大学学生、五四运动健将、山西籍最早的共产党人高君宇 。
他乡遇故友,格外亲切,于是二人便建立了友谊,二人经常通信,谈思想,谈抱负。
这种情愫也仅仅只是友情。在经历与吴天的感情之后,石评梅的爱情之门早已关闭,悲剧之门也在那瞬间打开。
他们书信不断,越聊越投机,总有相见恨晚感觉。石评梅不敢越雷池一步。高君宇却早已坠入爱河,不能自拔。
石评梅已经知道高君宇有父母包办的婚姻。她爱慕他,可更怕重蹈覆辙。
她退回了高君宇那片写着:“满园秋色关不住,一片红叶寄相思”的红叶。不是她不想,而是内心的恐惧。
她痛苦,不堪内心的折磨,带着无法述说的辛酸在红叶背面回复:“枯萎的花儿不敢承受这片鲜红的叶儿。”
高君宇是真心的,1924年他毅然离婚。
可这并没有换来石评梅心门的敞开。万分凄怆是高君宇从来就没想过放弃。
石评梅的生日快要到了,高君宇为革命在与叛军的殊死搏杀中幸存。为了庆祝她的生日,也庆祝自己的大难不死,高君宇买了一对象牙戒指。石评梅戴上了其中一枚象牙戒指,她明白这对白色戒指,象征了二人会永远保持“纯洁如冰雪的友谊”。
治愈爱情的伤痛,最好的办法就是开始另一段感情。在高君宇不懈努力下,石评梅有所松动。
悲剧在一开始就已经注定。在感情的煎熬和革命斗争的考验中,1925年3月5日高君宇不堪重负,不治身亡,年仅29岁。
石评梅内疚,悔恨,写下:“碧海青天无限路,更知何日重逢君。”
可这一切又怎能挽回。
高君宇走了,也把石评梅的心带走了。她已经心死,哀莫过于此。
从此以后,石评梅常去陶然。看着墓碑上:
我是宝剑,我是火花,
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
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
这是高君宇生前自题像片的几句话,死后石评梅替他刻在碑上。
“君宇,我无力挽住你迅忽如彗星之生命,我只有把剩下的泪流到你的坟头,直到我不能来看你的时候。”
![](https://img.haomeiwen.com/i7480797/abe6b071c5568521.jpg)
5
自责,内疚化作满天的风雨,倾倒在石评梅的胸腔。用笔用纸将血泪凝注的文字,寄给泉下的高君宇。
三年后,她去陶然亭陪伴高君宇,这一次,他们再也不会分开。生生死死,生生世世绝不分离。
26岁的才女就这样香消玉损。
可怜,可悲,可叹!
石评梅注定是悲剧中的主角。
她幻想爱情的忠贞纯洁,幻想两情相悦,在现实中被撕扯得粉碎。她对光明的渴望,对爱情的追求,对妇女和社会解放的执着。从虚幻,渴望,失望到仇恨,反抗,破坏,到接受,到躲避。
这也是当时中国社会,妇女和全民族的命运写照。
![](https://img.haomeiwen.com/i7480797/f2996f554aae1450.jpg)
6
读她用心用血浇铸成的文字,感受她思如涌泉,才华横溢。在任何地点,任何喧闹的场合都能让心沉下去。用心去体会她的文字。愁惨冷酷,残月孤星,寂灭苍茫,憔悴枯颜……
读着,读着泪水填满了双眼,四周也静了下来。静的可以听到自己心的声音,大脑一片空白。
伤感占据了石评梅,人类又何尝不是。理解一个人是心境是要看她所处的环境。看一些史料多少还是能了解那段黎明前的历史。人们饥寒交迫,政治黑暗腐庸,每天不是有人饿死就是被残害死。所处在这样的社会又怎么不悲伤。有觉悟有思想有抱负有才华的人,就是一面旗帜,而石先生就是这样的人。为人的平等而呼吁,呐喊。
她的文字简洁精美,哀戚悲凉。或许她年轻,没有长大。读着这些文字总有旧友相逢的感觉。别人说伤感的文章不是真正的好作品,那是没有品味作家的心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历自己的风格,这种经历会在风格中体现出来。文章也就因为有了这些差异才更显得万紫千红,百花齐放。不会千篇一律,不会似曾相识。
石先生的文章在现在这个社会不是主流,甚至被人们遗忘。
不必为此悲伤,只要有个别人能好好品读,心灵相通足矣!
![](https://img.haomeiwen.com/i7480797/cf811fd413ce7032.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