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前看到一个贴子,作者对于现在的同学分为两大块,一块是体制内,一块是体制外,对于体制内的同学他讲了一个事例。
作者有个同学单位有这样一位同事,年龄也不小了,长期迟到早退磨洋工,不做事,和很多同事也合不来,但却自以为是当办公室主任的料。但该单位的办公室主任当得好好的,没有免掉让取而代之的理由。
此人便长期跟踪偷拍办公室主任的饭局和出行等内容,长达三年的时间里却没有发现办公室主任违纪违法问题。气不过的他,竟到纪委去上访。
纪委组成了一个联合调查组,调查也发现办公室主任是清白的,他却连同纪委的人一起往上告,说纪委的人包庇这个人。
尤其是看了《我不是潘金莲》,他料定单位不会拿他这样的人有什么办法,动不动就扬言要去中纪委举报谁谁谁,虽然每次没有真凭实据,但确实把大家折腾得够呛。
对于这种厚着脸皮、不把心思用在工作上,却认真研究体制内的一切游戏规则,并利用它们来满足个人的私欲的行为,真的很让人感到恶心。就像一个律师,只是懂得用自己所学的法律知识来赚钱,而不是伸张正义,不管是非黑白,只管是否能够赚到钱,那到最后社会不就乱了套吗?
前几年故宫被爆出令人唏嘘的事情,有商人收买专家硬是把假的古董鉴定成价值几个亿的真品。照理说这些德高望重的鉴定专家、学者应该致力于挖掘更多有价值的,真正的古董,可是他们中的大部分却利用自己的权威来满足赚钱的欲望。在学术上确实是数一数二,在道德方面却是相当下作的。试问,在一个专业领域最拔尖的群体里面,都唯利是图,更何况是教出来的学生呢?
大学是所有人向往的象牙塔,“象牙塔”引伸到社会层面来讲的话,主要是指“脱离现实生活的文学家和艺术家的小天地”。照理说大学应该是脱离社会存在的,纯学术型的小天地,可是现在的大学纯粹就是半个社会了,在里面,学生工作、创业、恋爱、同居等,反倒是学业上,只要求不挂科就可以了。
梁启超说过“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兴则国兴”,如果最能代表祖国未来的一群人都茫然得不知未来在何方,那上升到社会发展的层面来讲,不是会更糟糕吗?
不过我想说的是,学生真的不是抨击的对象,老师才是最可恶的。当然不是指所有的老师,而是指大部分的老师简直就是误人子弟。
1.首先对于一个教师的要求不是专业技术,而是学位。
教师是体制内的工作,是很多人趋之若鹜的选择,而且它只有一套统一的标准,那就是学历要求。现在的大学老师最基本的门槛就是博士生,学校对于是否有教学经验、是否有良好的师德反而没有那么高的要求标准。
反观欧美,很多的大学讲师都只是经验老道的从业者,比如说《哥伦比亚》大学里的新闻传播专业,大部分的讲师、教授都只是一些实打实的老记者、老主播,他们才能用自己的所学来教学生怎么实实在在地进行新闻传播,在遇到不愿意配合的被采访人时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
可以说,他们中的很多人根本不是博士学位,可能连硕士学位都不是,但他们的知识才是最有用的,肯定是比纯理论来得更实际,他们的操作经验才是学生所需要的,才是能够帮助到学生的。
2.老师忙着赚钱,评职称,而不是教育。
老师的工资确实是不高的,很多人用“两袖清风”来形容教师这个行业。但是社会是浮躁的,很多老师不满于现状,他们也有对权钱利的追求,这就导致很多老师将更大一部分心思花在个人追求上,而不是单纯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大学教授到企业挂职的现象比比皆是,曾经我们的院长就自豪地告诉我们,XX知名企业里三条生产线全部是他创造出来的,当时我们还觉得“哇塞,我们的院长太牛逼了!”可是现在想想,院长开豪车的收入估计是来自于这里吧?
对于院长,我们只能在上课的时候遇到,有时候他还请他的学生来帮我们上课,理由是开会、或者公务外出。当个人的前途比教书育人还重要时,我们还能要求学生能达到一个怎么样的高度呢?
还有一个职称评比。对于一个老师的评价不是通过学生是否满意,或者是通过学生是否真正获取知识来衡量,只是简单地通过职称评比。可以说,一个上课话都说不清楚的老师,只要论文写得好,买通专业领域的专家,就能一路绿灯到被评为教授。
3.教授写“匿名信”。
现在高校写“匿名信”的现象已经是相当普遍了,“老树画画”是中央财经大学的一名教授,他在节目中谈到对于这个现象的态度,他认为教授作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还去做“匿名信”这种事,完全就是为了私人报复,有什么事情不能正大光明地说,有什么事情需要这样藏着掖着,并动用到纪委来调查。且不说被举报的人到底是否有什么问题,这样遮遮掩掩的行为不应该出自于一个教育者。
体制内的工作是安逸的象征,也是当前社会中名声最好的一份工作,但是体制内的工作大部分是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的,如果为了个人的追求,为了个人的私欲,忘记自己的职责所在,那么未来就是“一切终将乱了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