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微信群,朋友突然发几条长语音在群里,打破了群里将近一个月的宁静。我点开语音,隔着手机屏幕能感受到他的愤怒。
公司分配给他一个任务,让他买当天发行的报纸,按道理说这应该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是他搜遍了公司周围,找不到一个可以买到报纸的报刊亭,我这个朋友身材略有肥胖,累的气喘吁吁又不肯善罢甘休,气上心头干脆开起了车,将搜索的范围扩大至半径3公里内,最终还是一无收获,于是在群里边求助并大肆吐槽,询问我们能否在家门口买到报纸,我们都哭笑不得,在现在网络媒体这么发达的年代,买一份报纸谈何容易。
按照时代前进速度来看,报刊亭的消失是必然的,在我的印象里,它们也不是大规模的突然性死亡,而是循序渐进的减少,直至消失,这听着有点像得了无法医治的顽疾,明明知晓最后的结局,却无力阻止衰亡的过程。
说是报刊亭,称之为书店都不为过
上初中时,我家小区外的路边新开一个报刊亭,说是报刊亭,称之为书店都不为过,好像仅仅占地三四平方米的亭子已经满足不了老板的野心,杂志书籍已经将整个亭子包围,从远处看像五彩的墙纸贴在亭子外沿,它们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老板是个有规划的人,这些“墙纸”乱中有序,按照类型扎堆悬挂,所以如果你有目的而来,一目了然,马上在杂志群中发现猎物。种类自不必说,囊括了市面上所有杂志的类型,就算你的阅读爱好比较冷门,老板也会钻进屋内给你掏出一本,让你一脸满足。而当天的报纸和过期杂志被独自放置在一个长条桌子上,分类清晰,顾客依所需拿取。
种类齐全,只是那个年代报刊亭的基本要求,这里最让人敬佩的一点是它还有很多书籍售卖,当你询问,老板就会面带炫耀的将你请进拥挤的亭内,让你在里面的书架上挑选,亭子内部环境着实拥挤,只容得下一个不大的书架,有当时流行的韩国青春小说甚至还有世界名著,如果你进去之前没有目标,会在繁多的书里迷失,激发起内心的选择恐惧。
初中三年内这个报刊亭给予了我太多,《漫友》《灌篮》《故事会》《幽默大师》《游戏机实用技术》《大众软件》都是从这里相识,这些在当年盛行的杂志想每一期都能准时买到属实艰难,你需要准确的记录下它们发行的日期并熟知到达报刊亭的间隔时间,否则总有人在你之前将他们抢购一空,回想起来,现在基本已经完全消失的它们在当年也是风光无限。
《游戏机实用技术》玩不到的游戏,也能用它过眼瘾对《海贼王》的兴趣也是在这培养的,一本本单行本在家里书柜中越摞越高,这种捧在手中看漫画的体验感和满足感是电脑屏幕达不到的。除了杂志与漫画甚至我还在这买了一本《基督山伯爵》,可惜只看了几页就在课间被班主任没收,她的理由是这书不是我的年龄该看的,这本书最终也没有归还我手,希望班主任是看过了以后将它保留,让它还保有一些作为书的尊严。
当时就已经风靡的《海贼王》直到我初中毕业,这家报刊亭依然保持着自己高水准的业务能力,是我家附近生意最火爆的一家,在那个年代继续发挥着自己的光芒,如果那时我有预知未来的天赋,提前知晓了它的结局,我一定会多光顾几次,和老板多聊几句,多留一些关于它的回忆。
它和他的心气儿,都在慢慢消逝。
在我上了高二之后,家门口的这个报刊亭已经开始悄悄的变化,首先是进货数量的减少,非常抢手的《幽默大师》这类每次由将近二十本的进量锐减到七八本,一些稍冷门的类型竟然只有三至四本甚至没有,这让在此购买的多年的老主顾有些失望,开始老板还安慰着说下月就来下月就来,但几次以后他们也明白这里再也满足不了自己的需求,干脆也就消失不见了。
这个让你笑口常开的朋友还在吗?我作为热门杂志的需求者,还未感受到任何危机,无论是《看电影》这种针对影迷的杂志还是《故事会》这种在班里广泛传阅的老少皆宜型在市面上都还卖的有声有色,失去了别人的争抢反而让我更加容易获得,减少了买不到的几率。
说回报刊亭,铺满整个亭子外的杂志墙出现空隙,由于网络的迅速发展,网吧在这个时期拔地而起,大家有了新的追漫画的渠道,各种单行本随之就在报刊亭消失。我问他为什么不继续进货《海贼王》了,老板苦笑的说网络更新的速度很快,实体书又占地方,大家都不爱买了,还好杂志并没有被挤兑的太厉害。殊不知他的这个欣慰没有持续几年,漫画在这个报刊亭的消失只是整个行业衰萎的前奏。
而原来放置当天报纸的矮桌变为饮料冰柜,那个装满各种书的书架,也腾出了一半的位置让给香烟,这原因也容易理解,这个时代正值诺基亚手机鼎盛的时代,塞班系统已经可以支持电子版的文档阅读,虽然到现在我们也承认纸质书籍的阅读体验更佳,但是电子版的便捷与可携带性是它最大的优点,而对我们这些学生来说,课外读物在手机这个载体上可以更隐蔽而不至于被老师发现没收。
到了夏天,老板再也不在亭子外面支着躺椅看书,和报刊亭一样,他的心气儿也在慢慢的消逝。
“小伙子,不买两注?”
随着升入大学,家门口的报刊亭还在那个地方伫立着,但几乎已经得不到我的光顾,首先是在校住宿的我在家的时间减少许多,校内的图书馆可以轻易满足自己的阅读需求,其次互联网内容的宽广已经渐渐的满足了我对各种爱好信息的获取。一些体育篮球类的门户网站比赛信息更新的迅速,赛后评论分析更加实时。贴吧,论坛,博客的繁荣让好的故事和文章层出不穷。影评人们更是针对一部同样的电影给出不同的解读,摆脱了传统纸媒狭窄低速的传播形式。
所以与其说我对报刊亭失去了关注其实是对杂志失去了购买的欲望,家门口的报刊亭在我放假回家的时候发现已经暂时关门,门板将橱窗封的严实,上面贴着一张A4纸写着:家中有事,暂停营业一段时间。
我当时以为这就是它的结局,风光而来,悄然离去。
仅仅一个月它就再次归来,而这次它改头换面,杂志继续减少一半,过去包围的盛景已彻底不存在,只在两面透明橱窗后稀稀拉拉的摆着几本,仔细看去杂志上的刊号还是报亭暂停营业之前的日期。内部的书架已经消失,增加了一个四方的复印机器,最显眼的,则是挂在门框处的“中国体育彩票”几个大字。
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老板将这个报亭改造成了一个彩票点位,把重心彻底放在了杂志以外的经营上。
看到我的凑近老板笑着和我攀谈起来:
“放假了,小伙子。”
“放假了,您这是不卖书了吗?”
“也卖也卖,这不马路对面开了个小学嘛,弄了台复印机,给孩子们复印点卷子,顺便弄了个彩票,诶,不买两注?”
“行,挺好,那机打5注”
老板兴致勃勃,随机为我选了号码,交到我手里。我们又聊了几句家常,谁也没提杂志,本来想询问一下以前总看的杂志的近况的我到最后也没说出口,毕竟在这一刻,它们对于我和老板来说,都淡出了我们的生活。
后来我返回学校,与那个报亭再无交集,直到大学毕业回家发现它再次关闭,在父母的聊天中得知它彩票和复印的生意还可以,后面小学的学生都在他这复印卷子,老板自己忙不过来他女儿也偶尔过来帮忙,还出过一次20万的一等奖,这让他这个点位吸引了更多的彩民,到后期还增加了面包三明治等早餐的供应,虽然辛苦,但也赚到一些小钱。
我插嘴问那怎么现在不营业了呢,母亲说听说后来晚上有人撬开了门锁,将里面的复印机,香烟和饮料偷走了,那个老板可能就不愿意继续经营了吧。可能是有人看他赚钱嫉妒了。
我哦了一声没有再继续追问,小本生意本来就薄利多销,复印机是他赚钱的主要来源,丢了它估计老板很难东山再起了。
往后的日子每当我经过那个路口都要看看那个报刊亭,看它是否还会像之前那样重新营业。结果几个月过去,它还是门庭紧闭纹丝不动,外面棕色的漆皮已经破败生锈,用来遮挡窗户的门板也风吹日晒后变得失去了本来的颜色。整个报刊亭已经和道路周围的门店格格不入,像一个沉重的铁疙瘩屹立在那里。
“您这还卖杂志吗?”
“不卖了。”
终于在周末的一天,门板拆掉,它再次开张了,我赶紧过去,顺便询问一下老板在消失半年后为何又继续经营。结果当我凑近,发现报刊亭早已更换了主人,从那个看上去颇具文人气质的老板换成了皮肤黝黑的中年夫妇,我一时没反应过来,赶紧将激动的情绪压了几分,要了一包香烟。并问道:
“您这还卖杂志吗?”
“不卖了。”中年男子把烟递给我。
我接过烟道了谢,走到侧面看了看橱窗中的杂志,经历了将近十年的时间,这个报刊亭已经物是人非,它自己沾染了岁月的痕迹,更换了两个不同的主人,而橱窗上的杂志还是我大一假期的那几本,它们已经陈旧发黄,定格在了当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