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到这样的感叹,我们的传统节日,为什么敌不过外来节日的冲击?感叹的人把这种现象归结为年轻一代的崇阳媚外。如果我们静心思考一下,原因远不是这么简单的一句话所能概括的,其中有很深刻的社会背景。
我们的传统节日,不仅历史悠久,更重要的是其有深厚的内涵。这厚重的内涵,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很难找到和其相匹配的时代切入点,因此,传统节日就无法和我们的时代以及年轻的一代产生共鸣,所以年轻的一代自然而然的就把它淡化和淡忘了。比如说端午吧,其来源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爱国主义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不论你在哪个年龄和哪个时代,都要爱国。可是现实的情况是,我们一直沉浸在和平安宁的环境下,我们又是生活在一个强大的国家里,因此年轻一代潜意识里毫无国家危机意识,虽说爱国主义要体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在平时的言谈举止之中,可是具体到某一点上,就很难体现了。年轻人很难在平时的节日纪念活动的愉快悠闲的气氛下,注入深沉厚重的爱国情怀,也就不会在节日那种快乐气氛下,首先来一段为屈原默哀的肃穆宁静。
其次是纪念节日的媒介。我们纪念传统节日的媒介,大多数与吃联系在一起,元宵的汤圆,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几乎每一个节日都有自己的标志性食品。我们在这里不探讨食品与节日关系的渊源,因为生活的改善,吃,已经不是当代青年的第一需求了,所以传统节日里的吃文化,自然而然的就从青年的心里退出了,他们对节日的理解已经上升到另外一个新的境界。仅从这一意义上看,传统节日对于年轻人来说,就失去了它固有的吸引力。相反的,欧美的节日,比如情人节吧,送上一枝玫瑰,简捷浪漫,洋溢着时代气息,再邀请情人,来到茶楼,在温情柔和的灯光下,卿卿我我,缠缠绵绵,抒发出自己对爱情和未来的向往,那情境是传统节日无法抗衡的。
当然了,我也不否认由于社会的开放,外来文化的撞击,对广大青年思想意识的影响,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偏重于情感,偏重于时代,所以外来文化自然和他们的文化追求发生了共鸣,才导致了他们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疏远。
对于这种现象,我的认识是不必大惊小怪,一切顺其自然吧。我们可以做引导,可以去教育,但不必强求,淡化就淡化,消失就消失,这些都不是任何外力所能强加和改变的。只要年轻人认为是他们需要接受的,他们自然会去传承和弘扬,比如,传统的清明节,不仅不浪漫,而且还凝重,他们不是真诚的在承继吗?而被我们称为国粹的京剧,又有多少年轻人去追捧呢?它的那种缓慢的节奏,又有谁能接受呢?
文化和自然界的一切都一样,有自己的盛衰荣枯,我们可以接纳沧海桑田的变迁,可以接纳水车水磨的消失,可以接纳跪拜师礼的不在,为什么就不能容忍传统节日的变化呢?话又说回来,它们的变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我们不必去耿耿于怀,杞人忧天。
历史在变化,时代在前进,运动变化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一切依从自然吧,不必去感叹传统节日怎么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