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

作者: 东风无痕 | 来源:发表于2022-04-12 11:23 被阅读0次

    因为很少出门,所以在家里看书的时间相比较就多了。还是喜欢看散文,尽管有一大把时间去消费,可是翻到一些长篇小说,总觉得宁可发呆,大概就是不吸引人的缘故。

    年少的成长是人生在做加法,这样我也就想通了之前喜欢长篇的原因。成长的年代对书中所描述的,无论从古至今还是国内到国外,能产生浓厚的兴趣。什么是兴趣?是成长中一位指引前行的老师。对于它我们看不见,也摸不着,仅仅存在于我们对某种知识或技能的产生的好奇中。

    上学时,读《飘》是在课余的时间,整整花费了两个礼拜。那两周把所有空闲的时间挤出来读书,整个人沉迷于书中的情节,一只无形的手拉着你走进一个又一个精彩的故事中。说实话,现在很怀念年轻时读书的那股执着和痴迷。我记得读完飘的那天下午,本应是把书还给图书馆,最终还是回顾了书中的情节,选择第二日归还。那种意犹未尽、依依不舍的感觉,就像我和书谈了一场恋爱。

    现在对任何一部长篇小说,都没有当初的那股热情。回想起来非常怀念,那也许就是青春吧。从前对青春的理解太过于片面,认为青春就是任性,就是肆意,就是年轻的脸庞,活泼的眼神。现在理解它不仅这些,青春更多的是探索,就是痴迷,对未知的世界产生兴趣,去琢磨,去研究,大胆地追求一切美好的事物。

    那我难道老了?不……不,四十不惑而已,我的眼神不再犀利是因为我内心变得平和而已,我已经会用自己的理论去重新研究这个世界,就像喝奶粉,总不至于给成年人再喝一段,二段,三段的奶粉吧!那么究竟是为什么?是因为经历过一些人生的磨难,再去读余华的活着,会让我的心更加沉重;因麦家的故事产生无尽的惋惜,以致自己会去思量和计较现实中的种种。

    《红楼梦》是我在少年时代最喜欢读的书之一。我记得当时报纸上还给未读过此书的人,画了一个人物关系架构图。当时的我对此充满了鄙夷,会呢,只要认真读过此书的人,再复杂的人物关系也是一清二楚。除非这些人不读书或者认知水平太差,现在看看那些报纸里头的架构图,大多是给成年人看,成年人哪有那么多时间去读一部文学巨作!

    成年人的世界,很少做梦,因为梦想已经被现实挤压在犄角旮旯处,因为太多的问题占据大多数时间,成年人被迫丢下一些珍贵的东西,匆匆老去。如果不是在某个夜深人静的时候听到一段故事,看到一段话,突然拨动最敏感的那根神经,心房随之变得柔软。那一刻,年轻回来了。

    回头看看自己这几年迷上了散文,古代的散文就另当别论了,我之前写过有关民国的散文。就实在话,现代人的散文要比民国的散文好上很多,任意一个喜欢文学的文字工作者都会写出几篇精品小文,拿出来绝对不亚于民国的某些名家。民国大家的散文我都有接触过,最后真的是读不去,一堆堆鸡毛蒜皮、家常理短的事。但是他们的小说,能在几十年后依然引起轰动或者影视作品一而再三的去翻拍,也就说明他们的小说是具有生命力的。当代散文真不赖,他不只是家长里短,更多是让人在疲惫的时候,在困惑的时候,在迷茫的时候,抓到救赎约稻草。就像为黑暗中的你点上一盏灯,为焦虑的你捧上一杯茶般贴心。为什么在简书里写呢?而且为什么每天自己的作品会有人点赞或者去点赞别人的作品呢?其实忙碌的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去惺惺相惜,更多的我们看到了美文,看到了温暖我们内心的文字。

    在这里写是因为自由自在,我的文章可以作为自己生活点滴的记录,会变成别人眼中的一道风景。同样的,别人也可以把这里当做日记本,也可以变成我眼中的风景。

    刚才少年成长是加法,那么成年成长就是减法。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无关乎名家或者无名,做一个阅读者和写作者,这是我的自由。

    我最喜欢的散文,那就是我说的名家和无名。我最喜欢的林清玄,但是莫言、贾平凹、毕淑敏、铁凝等等也会读,他们的我觉得也不赖,起码比民国时期的要好很多。在简书里我也经常看到像我一样这些无名的爱好者,他们的文字也是一幅幅精致美丽的画,让你产生无限美好。

    其实对我们已经来说,读喜欢的,写喜欢的,足够了!毕竟我们只是爱好者,为碎银奔波的俗人而已!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比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zigs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