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教育专家李玫瑾老师,受到了不少心理学家的攻击,说她的育儿方式是有问题的,其中一个观点被攻击的最多,就是:孩子挨打了一定要打回去。
这个问题也是家长们问的最多的育儿问题之一了,李玫瑾老师的观点是,孩子如果被欺负了一定要打回去。她还举了一个自己家小孙女的例子,最后还告诉了小孙女下次遇到了这种事请,用什么方法打回去。
这个观点一时间收到了众多家长的追捧。因为家长们对于这个问题其实也没有太多的“主心骨”,李玫瑾老师说完,大家突然觉得有道理啊,就都当成了正解。
在对80、90后这批年轻爸妈的调查中,有接近50%的家长都选择了让孩子打回去,甚至有6%的家长选择了帮孩子打回去。
但是卡爸其实并不赞成简单直接的“打回去”,原因有三:
第一,别人打你,你就打回去,那不就是弘扬“以暴制暴”吗?
很多家长都看不得自己家孩子吃亏,看见孩子被欺负,解决办法就是,别人怎么打你的,你就双倍还回去。
其实听到这种解决办法的时候,我觉得有点恐怖,这跟电影里面演的反派之间的恩怨报复有什么区别呢?
小时候我们可能也都遇见过,因为自己“兄弟”在学校挨打了,然后找了一群小混混在学校门口等着报复打群架的坏孩子。
如果只是简单的告诉孩子挨打了就要打回去,会不会有可能愈演愈烈,最后变成这种结果呢?
再说之前福建一所实验小学发生的惨剧:女儿被欺负了,爸爸竟然闯到学校里把欺负女儿的同学捅死。
从小受到教育都是“冤冤相报何时了”,但为什么我们教育孩子的时候,却又这么简单粗暴的告诉他要打回去呢?
第二,孩子需要的是内心强大,而不是虚张声势
那么在被欺负的时候,我们到底应该告诉孩子做些什么呢?
我的建议是,不向“受害者身份”认同,要找到正确的“心理社交地位”。
什么是“受害者身份”呢?
就是不论你还不还手,都会觉得自己是无法拒绝伤害。
所以有受害者身份的人,情绪的遥控器是在对方手里,只有对方停止对自己的攻击,才能好。即使我还手了,打回去了,还是站在一个弱小的角度去还击。
那么什么是"心理社交地位"呢?
就是“你是班干部所以我就要听你的”,你就是比我强大,主动权是在你那里。在社会中我们也能看到很多这样的人,认为就应该对领导卑躬屈膝,领导让干什么都是对的,我就是一个职员,我能怎么办?
所以心理社交地位和孩子的自尊自信程度是息息相关的。有些孩子受到欺负就会大声的反抗,但是事情过后就马上回复平静,也不会耿耿于怀,甚至好几天都过不去。
所以被欺负之后,到底是不是打回去,并不是最重要的,而是要教会孩子,不要认为被欺负了,对方就一定是强大的,自己就是弱小的,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不要在心里就变得害怕恐惧。对方怎么样,是无法左右自己的情绪的。
第三,家长要更加关注孩子的感受,而不是甩一句“那你也打他啊”
还是接着上面的说,怎么让孩子心理上强大起来?
就是多用感受去引导他。
很多家长都会说一句话,“你怎么这么笨呢,他打你你就打回去啊,不会还手啊?”
孩子在被别人欺负了之后,告诉家长,又被家长训一顿,想想这个孩子心理什么感受?
以后这种事可能就不会跟家里说了,被欺负就只能忍着,这时候如果没有人帮他,就很有可能走上很危险的道路,要么就是精神崩溃了,要么就是过激的反抗。
所以家长们应该多去关心孩子的感受,多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或者可以去“还原现场”。
千万别说什么“没关心,没放在心上。”就问问如果我们自己被人欺负了,又生气又委屈,朋友来一句别放心上,难不难受?
多问问孩子的感受,比如,当时他打你,你是不是特别生气,没有想到他会那样对你?
孩子的感受只有被父母看到,他的伤才能好起来,才能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理解与爱。一个有父母无条件爱的孩子,才会更加有安全感,更加强大自信。
最后,是不是还手,由孩子来决定。
那么被欺负了到底要不要还手!
最重要的是:父母不要替孩子做选择。
首先,我们可以告诉他,如果被欺负了,可以大声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立场“你打到我了,很疼!请你向我道歉!”
如果对方不道歉,我们可以加重语气并表示如果还这样的话,我会还击或者告老师的!
如果对方还是没有停下来,甚至变本加厉,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告诉孩子,如果你太生气想还击,或者已经动手了,我不会怪你的。如果你有点害怕,不敢还手,也没有关系,还可以去告老师或者远离他。
还不还手,一定是要孩子自己去决定的,不要总是和孩子讲一些“君子动口不动手”,或者“以牙还牙”之类的大道理。
让孩子从小知道心理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