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33章最后一句说,死而不亡者寿。
王弼注:身没而道犹存。
多数人注定速朽。即便能活百岁,真正称得上“寿”的人,还是少数。
什么是“道”犹存?就是在一个人的身上,能看得到“道”,不因他/她肉身的死,其精神之道消亡;不因其民族信仰肤色姓氏的局限,使得其思想传播受到影响,这样的人,就是不朽之传奇。
人类历史上,正是因为有不朽的灵魂,人类的延续,区别于一般生物“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从而进入了康庄大道。
注定速朽的一生,人们也为自己的存在找到了种种理由:
好死不如赖活着。多数人的一生,活着就是硬道理,没有什么事能与活着抗衡。所以才有了俗话说的,除生死外,别无大事。
家族延续。不能否认,很多人将家族延续下去,自觉地作为自己的以及儿孙的使命。如果儿孙结婚而不生育,就视为另类。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于此关系甚大。
扬名立万。《孝经·开宗明义》:“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这是统治者给百姓枷锁的一套理论依据。我们看到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升官发财,谋求发展,终生辛劳,活不出松弛感。
享受当下。孰不见,老年大学生意兴隆,一个城市里的老人们,不论有没有观众,他们总能找到舞台,歌之舞之,兴致勃勃,毫无保留地展现自己。人活着,是为了更好的享受生命的馈赠,否则岂不就白活了一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