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要翻拍《你好,李焕英》,消息一出,马上就上了热搜。有很多祝福,也有很多质疑的声音出来。贾玲(现实中)作为全球最高票房女导演(《芭比》之前),《你好,李焕英》还是她的处女作。为什么是《你好,李焕英》呢?

借这个机会,我们来聊聊原生家庭、爱、创伤。
《你好,李焕英》讲晓玲回到过去,想凭借自己的“预知”和超前思维,帮助妈妈改变命运。很多人在这里看到了妈妈对女儿的爱,但实际上,这里也反应了孩子想要“牺牲自己”来“补偿”妈妈。
晓玲(电影中)为了让妈妈不要死,宁愿自己没出生,撕扯妈妈的结婚证。微博上有多少网友在表达:“如果没有我,也许我妈妈会更好”。

一、孩子成了殉道者
很多父母都没想到,孩子为父母默默牺牲的情况非常常见,只是我们都没有察觉罢了。父母经常吵架,可能会抚养出来爱生病、爱找事的孩子。因为孩子的认知中,这两个最亲近、最爱的人都没错,他无法责怪任何一个人,他潜意识里会用生病缔造一个问题。当父母处理这个问题的时候,他们之间的矛盾暂时被搁浅了。
严苛的父母,往往会培养出压抑、抑郁向的孩子。在咨询中,我曾见过焦虑的父母对孩子脱口而出“你给我带来了多大的麻烦”而不自知。他们很奇怪那个乖巧懂事的孩子仿佛一夜之间突然叛逆、厌学、不听话了,这个一夜之间往往发生在十二三岁。
孩子出现某些情况是结果,原因一定发生在过去。孩小的时候他认知还没有形成,自我意识也还没有那么强烈,还可以平衡父母的要求甚至打击和自我认可,但当孩子的自我同一性开始发展,他无法平衡内外认知的冲突,于是“叛逆”发生了。
如果是个比较敏感的家长,能在十二三岁的时候察觉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及时调整,孩子问题得改善将非常快。我工作中最快的是2次咨询孩子和家长的变化就天翻地覆。
遗憾的是,很多家长要到孩子十六七岁了,孩子崩溃了,出现了自残的行为才意识到孩子病了。更遗憾的是,他们坚持认为是孩子的问题,他们的一个不惑是:我为他付出了那么多,他怎么就成这样了!
孩子只是无意识地成为了替父母赎罪的殉道者,这个罪是父母的自我迷失、无价值感、焦虑、压力。孩子默默承受着父母的情绪,拼命自责、自我牺牲。
二、可怕的家族枷锁,但钥匙就在手中
老粉看到钥匙两个字也许知道我要说什么了,是的:接纳。

我在咨询中,会先让父母接纳自己,接纳自己的无力、脆弱、焦虑。当他们开始看向自己,他们往往会停下表达,沉默后带点悲伤地说:是的,我没有被允许脆弱过。当情绪被看到,被接纳、被允许,情绪竟然消失了,委屈不见了、愤怒不见了、压抑不见了。万能钥匙就是这么神奇!
接纳并不简单,看到自己很难,因为父母自己往往也没有健康的自我同一性,如果穷其一生他们都没有突破认知,可怕的家族枷锁就发生了,有个熟悉的名字:代际传递。
可喜的是,每一个前来咨询的人,都愿意让代际传递在自己这里终止。当然,只有接纳还不够,还需要一点爱和耐心。
三、爱有奇迹
真正的爱是最强大的力量。这个爱无条件的接纳和支持,爱真实的人,具体的、而非理想的人。

一个很常见的现象是,当我们娱乐时想到父母,我们会不敢快乐,快乐会让我们内疚,哪怕父母没有直接的指责。这是因为,除了一部分发展出了健康自我同一性的父母,可以给与孩子无条件的支持接纳和爱,另一部分父母爱的都是一个理想化的孩子,爱的是自己缺失的部分,是自己的期待。
咨询中有的父母会说自己对孩子如何好,如何为他创造学习条件,老师、朋友也拼命帮助他,但是他就是感受不到,厌学、不配合。
父母这么说实际传递的是:我对你这么好,投入这么多,你就要用好成绩、听话来交换。但父母一直高要求低认可,会让孩子陷入深深的自我否定,他不相信自己做得到,所以他只能逃避。
这部分环境中生长出来的孩子带着自我怀疑、拧巴、不确定,带着愧疚、赎罪,甚至自我毁灭的想法,想要补偿父母。

另一种常见的情况是,我们的亲人离世了,我们明明没有什么直接的责任,但我们仍然自责,不敢享受,甚至不敢过好,因为离开的那个人没有享受到。
怎么办呢?我们就要一直这么折磨自己吗?
有办法的,我们来看看贾玲(现实中)。妈妈在她读大学期间离世,她先是把对妈妈的爱搬上了舞台,然后搬上了荧幕,现在要走向世界。
为什么她没有困在过去呢?因为李焕英完完全全接纳了真实的晓玲,去爱她,接受孩子的平庸,只希望孩子过得快乐、健康。电影最后我们知道,《你好,李焕英》是双穿越,妈妈早晓玲一步穿越,她来是要化解晓玲自责、想要赎罪的心结。
贾玲通过这场对妈妈的纪念,仿佛在跟妈妈说:“谢谢你给过我生命,来爱过我。我会带着你的祝福和爱好好走下去,我会幸福、快乐,我接纳了你的离开,我接纳你的祝福。

四、给自己一点时间和耐心
这条路贾玲走了多久呢?从2001年算,20年了。
在咨询中,很多来访不缺方向、不缺办法,也不缺行动,但是改变总是失败,我会告诉他们,给自己一点时间。往往我们并不是失败了,而是太着急了,着急马上看到100%的变化,马上到目的地。当他发现他只走了5%、10%,他就觉得自己也许错了,失败了。
李松蔚老师有本《5%的改变》,推荐给大家,给自己一点耐心,也是接纳。接纳自己还需要时间、接纳自己反复了、接纳自己有点焦虑,因为事情本来也该这样。
如果你发现了孩子、自己或者父母的问题,接纳它,然后打破它,给自己一点时间,糟糕的代际传递会在你这里终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