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雨鑫,五年前开启自我探索与个人成长,从会计转型成为自由讲师。2019年3月,我开创了可视化加速教学法,打造高品质有趣、有料、有效的绝佳体验课堂。2020年6月,聚焦“心视觉,心教育”,借助可视化教学,用心赋能中国教育。
使命:为中国教育做点事儿。
心视觉,心教育。可视化教学法,让学生爱上学习的教学法,让老师更会教,让学生更会学,陪伴1万名教育人轻松“教”与“学”。
成果:3套体系课程版权课,3套特色课程版权课,1套视觉思维模型卡。实现线上、线下可视化教学法融通!
「心视觉,心教育」今天是我原创文章的第509篇,884560字数字
欢迎关注订阅我的文章,学到各种干货、成长心得。
➕微信:135 9609 3186
两天的《完善教育体制机制,呵护教师心灵研讨会》圆满结束了,让我太心潮澎湃了,听了20多位教育专家分享,做了24幅作品,让我对老师群体和未来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让我特别兴奋地是听到好多未来教育的践行者,真正地把一些我对教育的憧憬和愿望变成了现实,在我做视觉同传的时候,好多次我眼睛都湿润了,内心有着特别强的呼应,让我知道每次指引都是老天最好的安排。
这场大会最特别的地方就是它用U型理论串起了两天全部的内容,让我感知着未来的自然生成,我感动于U型理论强大,让我一次次深潜,潜入到自己的源点,一次次看到为什么教育的勇气背后它的灵魂共鸣,U型理论就像一个大催化剂和大磁场、大场域一样,让一些自然发生、自然流淌。
一、15年兜兜转转的回归
当第一天听完勇气大会之后,我突然有一种感觉回到了15年前,过往的种种好像历历在目,我以为高考是我最深的痛,在那之前的所有记忆都被我缩封起来,而在关于未来教育每个人都在分享自己的实践和理念,让我深深地在这个教育场中。让我回忆起来,在高考我的第一志愿其实是去东北师大当老师,我记得在自主招生的考试上,在面试环节考官对我的评价“当老师的料。”,其实那个时候我并没什么感觉,并且觉得当老师太死板了,每年都讲同一个东西,太无聊,我才不用成为那样的老师,我要做就做教育变革者。
阴错阳差高考失利,我进入了财经院校,好像教育这件事就再也跟我没关系了,就算在会计研究生,我们系最严苛的老师曾经对我在课堂讲课分享的点评同样是“你适合做老师”,当时我也只是那么一听并未觉得自己跟教育还会有什么瓜葛。后来顺理成章地进入丰田做会计,也不曾想过有一天我还会进入到教育这个群体中来。就算是之后参加各种学习、培训、分享,疯狂对自己的大脑进行投资,也不曾想过有一天我会跟教育结缘。
但命运真的是很有意思的东西,这辈子你为何而来,不管你走出去多远,你都会被命运打岔走到你该走到轨迹上来,6年的积累和沉淀,短短2年半的时间受到命运指引一个从来没有学过教育学,也非教育学科班出来的我,这两年一直做的却是教师培训,让我好惊讶一年半的时间关于“可视化加速教学法”线上、线下体系搭建初步完成,并且全部投入到教师培训、教育服务人士的培训中。
二、人生任何经历都是财富
回首过去15年,我自己用了15年又回到了教育领域,会有人问我,那是不是这15年荒废了,如果从头就开始做教育会不会早就可以做到自立门派了,其实我的回答并不是,每段经历都是宝贵的财富,因为有职场经历、在社会学习经历、有直面市场经历、有跨界融合经历所以对于教育的真正理解并不是基于书本理论,而是怎么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所以我理念当中更多是怎么让一个人更好地面向未来,怎么让一个人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怎么让一个人活出自己的天赋,因为我自己一路走来,我知道那个未来教育的样子一定不是把知识灌入学生的脑子里,而是激活它脑子中的每个回路所生发出来的东西。
过往的所有经历让我没有那么多传统理论的束缚,可以做很多开创性、创意性的事情,可以做很多向未来学习的事情,也是因为做过会计所以对于教学我特别看重就是务实落地,因为不停做自我探索和自我成长所以让我更愿意关注个体差异性,因为接触了大量社会培训让我有效教学是什么样子,因为不断学习与整合让我知道学习闭环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
所以过去种种经历,都是我可以整合的资源,可以成为教育最好赋能元素,让我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如何教-如何学-如何因材施教,它不是单纯地站在“教”的视角谈教学,它更多站在“学”和“个体差异”谈教学。
每一个其实不过过去怎么样,只要肯重新开始,任何时候都不会晚,并且过去每一段经历如何可以很好地整合,其实都可以成为独一无二的个体,而教育中其实就会少了一些这样的信念“生而为人,人有自我教育和追随自我的能力。”人生没有所谓的弯路,只有弯路超车。当教育工作者相信每个人可以长成他自己想成为的样子,其实才是“育”的前提。
三、回到u型的源头
我特别喜欢u型理论对于源头的诠释,同时我发现源头其实就是人的“初心”“发心”,同时源头就是“天赋-天职-天命”的打通,它对应着“打开思维-打开心灵-打开意志”,怎么把自己接入到大系统中,就是需要找到生命的源头,每个人都不是平白无故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每个都有它自己的使命。
就像我的使命是“为中国教育做点事儿”就算是15年过去了,命运指引再次把引导这条路上,并且的确是在做“教育变革”的尝试,所以那个源头的念并没有变,就像追溯这个想法最初是在我小时候的一句童言无忌“我要当教育局长,我要改变中国教育”,那个时候只是孩子一句戏言,但是现在我却在做“改变中国教育”的事情。
所以每个人的源头到底是什么,每个人独特的天赋背后命运所指引的天命到底什么,每个人都值得找到源头,去创造一个无悔的创造性的未来,是问有多少人委屈就全地活着,却没有去履行自己的天职呢?
所以“教育”是什么呀?我觉得是引导每个人成为它“本来”的样子,而不是更好的“别人”。回到教育的“本源”,才能面向未来。就算过去了15年,我又回到了我的轨迹上,带着我对于“未来教育”的理解,回来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