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班主任培训】和情与共 汝己成悦(二)

【班主任培训】和情与共 汝己成悦(二)

作者: WynnieL | 来源:发表于2019-11-07 08:59 被阅读0次

三、情绪的走向

情绪就像是秋日的风一样,刷拉拉的刮动着,无处安放。但是情绪不会凭空消失。无论是向内走还是向外走,都会产生伤害。向内走:攻击自己,毁灭自己。发脾气,争强好胜,严重的会导致心理疾病。向外走:攻击和伤害他人。吵架、争执、高强度的运动,甚至于对他人冷暴力,出现反社会型人格。

那我们到底该让情绪如何安放?或者我们该引导情绪通往何处?

我得来先看看儿童的5大心理需求:1。无条件的接纳;2.此刻,在你的生命中,我最重要;3.安全感;4.肯定、赞美、认同;5.学习、认知、模范 (来自于《心理营养》、《共情力》)

【班主任培训】和情与共 汝己成悦(二)

在工作坊的现场讨论中,就有新手妈妈提出来。要处理和应对孩子的问题,就要先做好信息的采集:问出生情况,问0-90天时由谁抚养,问是否住过保温箱,生过大病吗,孩童时期发生过什么重大事件等。捕捉儿童的敏感时期。

(特别让我诧异的是,婴儿出生的方式,自然分娩还是剖腹产,都会带来日后孩子性格的差异。顺产的孩子经过阴道的挤压摩擦,让孩子一出生就触碰到界限,从那一刻起就有了距离感和界限意识,知道外部的世界并不是无限自由的,会有意识的去防止自己触碰到外部的危险环境;而剖腹产的孩子则恰好相反,没有界限感和规则意识,在婴幼儿期的成长阶段,我们会看到他主动地去接触外部环境,没有畏惧和怕觉,当他向你跑来的时候,总是能听到叮铃哐当的声音,或者他在向你走来的过程中,手里脚上时不时地还要顺道儿摸摸这个,玩玩儿那个。)

出生的瞬间,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面临和经历了什么?一出生大哭一场。实则他们是在用哭来释放自己的恐惧,以此达到排解的情绪,平衡身体之痛。生命好像在依托某种力量,通过身体的交换,释放到外部,可以保护、调节和激发人的成长。它是生命的一部分。

如果没有人能满足他的需求,儿童内心的支持系统是不成立的。也就意味着他能力的锻炼,也得得不到恒长的满足感、幸福感。儿童的能力发展,呈现出螺旋式上升,前面有一个未得到发展的,后面都会受到影响。敏锐的观察,带给我们思考。要发展什么样的能力,就提供什么样的资源来支持和满足。


四、幸福和快乐

与情绪和解,找到恒常的幸福,我们就得知道幸福是什么?

幸福是一个人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喜悦,并希望一直保持现状的心理情绪。幸福有四个维度:满足;快乐,热爱,意义。

快乐又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竞争式的快乐);第二个层次(条件式的快乐);第三个层次(无条件的快乐)。一层一层得到满足。

我们在表扬孩子,想要通过表扬让孩子获得快乐和幸福,引导孩子从竞争带来的快乐还,到有条件的爱。最后到无条件的自我实现的恒常的快乐。勤奋的工作,聪明的工作,再到无为而无不为。


五、情绪的功能

ABC理论刚好告诉我们,在对待人事物的时候,经常是一个事件背后我们经常先关注的是A(事情)B(道理、看法)C(情绪或者行为)。而一个事件又不总是只有单纯的一个情绪,是多种情绪的混杂,所以有时候我门在表述自己的情绪和感受的时候经常用一个词“百感交集”,“心情很复杂”。

为了更好的识别情绪,我门可以看看《小情绪,大情感》、《菲力的17种情绪》还有绘本系列《回家吧》。

【班主任培训】和情与共 汝己成悦(二) 【班主任培训】和情与共 汝己成悦(二)

情绪的功能在于帮助我们自我修复、自我调节,自我平衡。婴儿出生时候就拥有原始情绪,并且依靠这些原始情绪去发展更加丰富动人的情感世界:愤怒、恐惧、哀伤、同情、可怜好奇等等。

真正了解生命,才会从本质上改善发育、改善生命的特征。有时候我们通过生命的心理自然发展规律会惊喜的发现生命的智慧。而生命的主要特征又是自我调节。


六、情绪成长发展规律

儿童情绪处理4部曲:1.发现儿童的情绪;2.接纳儿童的情绪;3.给出合适的配对的词;4.倾听和等待。

在这里接纳他的情绪并不代表接纳他的行为。

接纳情绪的重点在于,接纳生命力所有的发生。从接纳——淡定——怡然,足以平静之后,才能工作。

尽管我们可以抱怨境遇,我们也可以释放负面的情绪。但是怒而不怨,不委屈自己,不伤害他人。

在面对非常强烈的情绪时,可以尝试如下的方式,多问一问自己:

“这样的情绪我什么时候还有过?”努力去寻找自己生命中的画面感,找到情绪归因。

“这件事儿之前,什么时候我还有过?“  努力找到最早的那一次。

“那个时候我才多少岁,我现在已经长大了,我现在可以和他们和解了。”

经过这样的与自己对话,同意情绪的来源,找到最初的源头。这件事儿唤起了我们情绪经验。


七、共情的力量——看见你,看见你自己

界限是对共情双方的保护:我的信息如何使用;共情从哪切入,从哪里剥离;从什么时候开始进入到共情,又从哪剥离。

在《杰瑞的冷静太空》绘本教会我们在处理焦虑悲伤激烈的情绪体验时,可以试着这样处理:

“感到伤心、难过、生气没有关系,但是如果伤害自己和他人就不好了。当你生气的时候,还能做什么让自己平静下来呢?我有个想法/主意,你愿意听听吗?”

“如果你要建一个让自己心情平静下来的地方,那会是什么样的呢?”

【班主任培训】和情与共 汝己成悦(二)

在此提问和互动的过程中,尽可能的使用开放式提问,核对感受,想办法将思考的成就感还给他,在协助和配合的过程中,实现高质量的陪伴。切忌不要向孩子邀功和诉苦,把发现和感受生活的触觉留给孩子,把自信还给他,因为自信是自尊的前提。

从以上绘本我们试着总结共情到底该如何做。

关注共情的7个步骤:1.使用开放式提问;2.放缓节奏;3.不要匆忙给出评判;4.关注身体感受;5.向过去学习;6.共情充分展开;7.设定边界

而父母在处理情绪式要经历4部曲:1.停(停止交流);2.离(阻隔开矛盾源);3.调(深呼吸10次以上,感受气息在胸腔的流动);4.和(和解,用“我现在很....”表达)

在表示倾听和回应时,使用“哦?嗯!啊?”这样表情丰富的词语,同意孩子将事儿讲完。并且伴随着面目表情和肢体动作。点头,微笑,或者轻轻地拍拍肩膀。

要走向共情,第一步就需要使用这样的言语“你要做什么,而妈妈不同意你这样做,你感觉很难过,是吗?”语气要温柔而坚定的拒绝,“此刻当下因为什么原因,所以没有办法满足你的需求。”在孩子的哭泣中,他渐渐通过外部的眼泪释放,稀释了自己的内心情绪,若等后续有充足的条件之后再满足,再把自由还给孩子。

在探索成长的需求时,我们需要合适的环境和语言材料,推荐看《爱与自由》

【班主任培训】和情与共 汝己成悦(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班主任培训】和情与共 汝己成悦(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zosb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