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孙中山,我总有一些话要说,希望抛开过多高大上的政治标签,而只把他当做历史人物来审视。
抛开孙中山“先行者”或“爱国者”等定论不说。我始终认为,对孙中山的认知层次,还可以丰富和真实些。
首先,孙中山是一个带有西方绅士特质的政治领袖。他青少年就接受西式教育,长期在西方世界游历,又研究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思想理念。这点让他身上始终充满西方绅士特质。而东方的这个老大帝国,历来盛产帝王式领袖,这些帝王式领袖,往往谙通传统政治和权谋,奉行“朕即国家”的理念。在一个连每一片土壤都有几千年的封建流毒反复浸染的国家,在一个一砖一瓦都充满腐朽不堪的气息的社会。孙中山欲以西方的那套挪来改而革之,谈何容易?岂不闻: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其次,与其说孙中山是政治领袖,更不如说其是精神领袖更准确些。孙中山长期接触西方制度和文化,可对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知之不深的。也缺乏管理这个老大帝国的政治经验。当欲施行西方的议会或选举制时,根本寸步难行,甚至变形走样。之所以如此,还是孙中山对中国的国情不甚了解。在中国无论施行什么制度,首先得有枪杆子,比如袁世凯有枪杆子。其次是中国的政治地头蛇,不可能有西方的政治领袖的公心,这些地头蛇能肥己时则肥己。你能指望皖系大佬段祺瑞克己奉公?能指望土皇帝唐继尧,陆荣廷支持革自己地盘?一个不甚了解国情,也无治国经验的领袖,严格来说不算政治领袖的。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同盟会和国民党,提出了“三民主义”,并著述了《建国方略》。当中国尚处在四分五裂时,孙中山就规划和平建设的百年大计。孙中山也许知道自己无法统一中国,但希望子孙后代能去做他想做的事。
应该说在这千百年来,很少有见到像孙中山一样如此深爱这个国家和土地的政治领袖。生前希望推翻专制政府,振兴中华,和列强平起平坐。可由于铁屋子太厚,且能力不足,只能屡败屡战。估计孙中山在写《建国方略》等书时,是即兴奋,又是失落无奈的。兴奋的是这个国家和土地必然有光明美好的未来,失落无奈的是,这片土地的一切美好未来的基础是必须完成彻底的统一,消除四分五裂现状,而自己是无法做到了,只能著述,寄希冀以后来人了。
孙中山以林肯之才,可偏生于华盛顿那样的开国创业的时代。若孙中山有华盛顿那样的开基立业之才,中国自会有另一番局面。若孙中山生于西方民主国家,他的林肯之才,也会得到施展吧!可孙中山偏生于政权易鼎之时,或者说偏生于中国。其才生不逢时,其才生不逢国,只能“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也许是历史跟孙中山开的一个大玩笑吧。
美国人民遇上华盛顿这样的开国领袖应该是万分幸运的!华盛顿既带领民众获得彻底的独立,又给美国人民留下了一套正常的政治制度,且克己奉公,以身做则遵守宪法,接受人民监督。而中国或许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孙中山之才无法砥定乾坤,更别说他的那套国家制度和理念能施行了,因而中国丧失了早点转型可能,这个国家和土地又跌跌撞撞走了几十年。
孙中山留给后世的更多的是精神遗产。印度有圣雄甘地,甘地虽没办法把印度带向富强,但他的高尚的人格和不屈的精神是印度民族的宝贵遗产。同样,我们也该为我们的民族曾有过孙中山这样的高尚,脱离低级趣味的政治领袖而欣慰。
振兴中华,既是孙中山的一生夙愿,同样也是生活在这个国家和土地人民的夙愿。愚公移山也罢,精卫填海也罢,总要达到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