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完研究生入学考试之后,我的直觉告诉我,这事儿就当自己体验了一把,估计是考不上啦。不过,我并没有对这个预计中的失败结果有太多悲伤,倒是对考研后的生活充满了期待。虽然失败并不是对自己的全盘否定,但它或多或少暴露了我的不足。
所以,我一直都想在考完研之后,好好对自己总结进行一次全面的总结,但却一直到过去了近10天,才真正开始动笔。毫无疑问,这已经是一大缺点。
回顾整个考研的过程,我觉得失败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突出的方面。
第一,过于自信,疏于准备
说来很奇怪,在进入大学初以及在这之前,我一直都是一个比较自卑的人。怯于和陌生人交流,怯于在普通朋友面前放开自己,怯于各种公共场合。当然了,也怯于去大胆追逐自己喜欢的女孩子。但是,后来随着我逐渐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刻意去挑战自己,逐渐在一次次的课外活动和社团工作中塑造了自信,乃至后来的自信心膨胀。因为,在潜意识里,我逐渐形成这样一个暗示:只要我努力改变自己,就没有什么不能达成的;现在某些目标没有达成,只是我没有付出足够努力的结果;等我好好努力,我也可以...你看吧,就是这样,听上去很正常,但当我把这种自信作为安慰自己懒于行动的借口时,它的破坏性就如此巨大。对于考研这事儿,似乎就一直相信这样一种言论:别准备太早,你到后来会疲倦的,还不如现在先把时间花在别的时间上面。于是呢,我信了,在一开始并没有把握利用时间的节奏,不紧不慢,以后可以迅速达成预想中的目标。其实,这很可笑。如果你不行动,你永远也不会知道完成一件事情所需要的时间,更不会知道将一件事情做到最好的复杂程度。所以,不准什么事情,早点儿准备才是王道。隔岸观火只会让你显得多么无知,只会使你那错误的直觉酿成失败的结果。
第二,缺乏筛选信息源的能力
我们现在处于一个信息泛滥的网络空间中,而有价值的信息或知识需要花费成本去发现。一旦选择了错误的信息源,你的努力大多都是低效的,甚至是对时间的浪费。比如,考研这件事,选择合适的资料就是一个选择正确信息源的过程。就拿我的复习经历来讲,我并没有选择到一本合适的英语复习资料。到最后,发现自己看了很多,却依然鲜有收获。事实上,在后来的复习过程中,发现了一本非常好的学习资料,但却已经没有充足的时间吸收其中的知识。回想之前的学习效率是如此高效,也和我对资料的错误选择分不开关系。
第三,重复重复再重复,直至吸收,为我所用。
这是我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所获得最大启发。从暑假开始,我就开始了我的英语学习之旅。从单词书到真题,再到词组书、语法书,我都逐个看了个遍,似乎觉得资料看得越多,自己学到的就越多,所以内心于是冒出了一个目标:争取用最短的时间把这些资料都过一遍。至于有没有真正背诵熟记就放一边啦。结果,当我满怀成就感地将所有资料刷完之后,发现脑海中留下的并没有多少。显然,这都是因为缺乏反复记忆的原因。我们对信息和知识的利用首先并不是在数量上,而是在实实在在的效益上,也就是你真正吸收和掌握的数量,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浏览过的层面上。所以,信息源的选择首先要正确,其次要少而精,然后要反复练习,内化为自我所有。
第四,缺乏战略管理能力
不仅仅是大公司需要战略管理能力,个体的战略管理能力同样非常重要,它是个人成长的先导,是自我认知是否清晰和明确的重要体现。在我看来,一个人的战略管理能力体现在对他已有资源的分配和调用以及他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反应。比如,在考研过程中,时间是我所拥有的最重要的资源。在这期间,我对时间的分配是有问题的。这种问题体现在我在不同时间阶段对时间资源的进行调整的反应上,我对考研前期、中期、后期的阶段特征不够敏感,导致在时间资源分配上的失误,最终直接使得末期的混乱与紧张。
以上这四个能力,我在考研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核心问题,当然还有一些老生常谈的问题,例如拖延症、执行力等等。我还记得我考完之后,脑海中冒出了一个名词:失败的循环。这是我在服务营销的课程上所接触的。愿意是指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由于错误的观念和方法最终使得企业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企业的收益越来越差,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投入和重视越来越弱。由此,我不禁扪心自问:我是不是也陷入了失败的循环?似乎从大三开始,我就没有再成功地干成过一件令自己满意的事情。这种想法约深入,越使我冒出一身冷汗。最可怕的不是一次失败,而是连续多次失败却不自觉,连续多次失败却仍然没有摆脱自己的弊病,连续多次失败却仍然没有找到解决的办法和清晰的路径...
嗯,我真的是需要一次沉重的打击和一次惨淡的失败才会醒悟,才会去深刻反思自己...但愿2017年的我能够重新认识自己,正视自己的问题,认真思考,想尽一切办法解决问题,完善自己,跳出这个可怕的失败循环。
题图摄影:Mark Airs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