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逢年过节、好友聚会,各种喜庆事儿都少不了酒的烘托。
有些人即使体检已查出脂肪肝,只要没有明显症状,就不当回事,照样“该吃吃,该喝喝”。
只要喝酒,就无法逃过酒精的伤害。
许多研究和指南表明,酒精是I类致癌物,没有“安全摄入剂量”,最好彻底戒酒。
01
酒精伤你没商量
摄入人体的酒精,90%都需要经过肝脏的代谢,酒精的主要成分是乙醇,乙醇在肝脏内会被代谢成乙醛,最终代谢成二氧化碳、水分等,而乙醛会对肝脏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肝脏出现严重的代谢功能紊乱,肝细胞的再生功能和自我修复功能受损,肝细胞发生坏死,继而出现肝纤维化,还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
饮酒除了可能会致癌外,还可能会增加胰腺炎、胃溃疡、肝脏疾病、心脏病、中风等疾病的风险。
另外大量喝酒可能会导致慢性酒精中毒,时间长了还会影响心理健康,诱发性功能障碍等。
02
这几类人建议最好不喝酒
对特殊人群来说,酒精的危害更大:
1.孕妇:孕期饮酒可能会给胎儿发育带来不良后果,酗酒更会导致胎儿畸形。
2.哺乳期:哺乳期饮酒,酒精会通过乳汁影响孩子的认知功能,导致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
3.儿童青少年:他们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脏器功能还不完善,即使少量饮酒,学习能力也会有所下降,反应变得迟缓。
4.老年人:身体的各项机能衰退,代谢酒精的能力也变差,导致血液中酒精含量大大超过年轻时的水平,酒精更易到达内脏器官,对机体的损害更大。
03
不管什么酒,最好都不喝
不管什么酒,归根到底都含酒精,只要喝酒,就无法逃过酒精的伤害。
进入人体就会危害健康,最好都不喝。
1.不给喝酒找理由
比如借酒“助兴”或借酒“消愁”,给喝酒找借口。
如果在一些场合躲不开,不得不饮酒,注意限制饮酒量,以酒精量计算,成年人一天最大饮酒的酒精量建议不超过15克。
相当于450毫升啤酒(4%),150毫升葡萄酒(12%),50毫升白酒(38%),30毫升高度白酒(52%)。
2.不劝别人喝酒
不要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他人的酒量,体质不同,代谢酒精的能力有差异,强迫性劝酒,若酒后出事,作为同饮者,是要承担法律责任的。
3.避开含酒精的食物
平时经常接触的一些食物,也可能含有酒精。
1.调料:
腐乳、豆瓣酱等在发酵过程中,微生物会将其分解为醋酸、乳酸、酒精等有机物质,因此会含有少量酒精。
2.用酒烹饪的菜:
加了酒烹制的菜也含酒精,比如醉鸡、醉虾、醉蟹、啤酒鸭等。
3.糕点:
蛋黄派、瑞士卷等糕点,为保证其在长途运输和存放过程中,保持松软的口感和风味,有些在加工时会加入食用酒精。
4.过熟的水果:
水果过熟或放置过久会自然发酵,微生物会将水果中的糖分转化为乙醇和二氧化碳。如葡萄、杨梅、荔枝、榴莲等水果。
含糖量越高,发酵越明显。
04
3种方法减轻酒后不适
饮酒一时爽,酒后人遭殃。
当血液中的酒精浓度达到0.08%以上时,人就会因饮酒过量产生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不适,而且这些不适可能会持续到第二天。
下面这3种方法可减轻酒后不适:
1.不空腹喝
空腹时酒精的吸收速度最快,喝酒前先吃点东西垫垫肚子。
胃里有食物能减少对胃壁的刺激,让酒精和食物混合在一起,降低它的浓度,延缓酒精的吸收。
还可以摄入酒精代谢所必需的营养物质。
可选择奶类和豆浆等蛋白质饮料,苹果、南瓜等富含果胶的果蔬,全麦面包、杂粮粥等富含淀粉和B族维生素的食物。
2.不混喝
多种酒混在一起喝,会让人不知不觉喝多了。
另外,两种以上的酒混着喝还会表现出某种“协同作用”,更容易引起头昏、恶心、呕吐等中毒症状,对人体伤害更大。
3.多喝水
饮酒时多喝水,有利于促进酒精的稀释和代谢,加速酒精在体内排泄,也可减少酒后口渴等不适。
建议每喝两杯酒至少喝一杯水。
写在最后: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元稹在《一七令·茶》里说道。
酒虽好,喝醉了,也无法与喝茶的美妙相比拟。
还是喝茶吧,喝茶健康更美妙!
切记:最安全的酒精摄入量为“0”,希望大家能减少饮酒或不饮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