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乐是我的小儿子,这个月才刚刚满三岁。和大宝比起来,他调皮太多了。有时候,我真的束手无策,很生气,乐乐却还在呵呵笑,仿佛根本不知道大人已经很生气了,自己应该改改了。而他语言发展的速度比同龄人慢,几乎是2岁半时才学会完整的表达,所以,对于一个在我看来“刚学会表达半年”的孩子,我始终觉得:他又听不懂。这或许就是我一直没有用正面管教的态度(尊重和信任的态度)去和他沟通和解决问题的原因。
在我无数次感受到无奈时,有一天,我惊醒的发现,我错了,我从未给予过乐乐合作的机会,就给他贴了标签——他又听不懂,更别说合作了。
于是,我决定,从我改变起,传递100%的信任和尊重,对二宝,我也要开始践行正面管教。
就在今天,有了一个机会,睡觉前,乐乐要求看手机,而我不想同意他看,如果换到以前,这里会有500字的哭闹和争夺过程,我想了想,决定使用“约定“工具卡。
“可以给你看,我们的约定是5分钟,看完自己还给妈妈,就睡觉,可以吗?“(哪怕我知道,三岁的他根本不知道什么是5分钟)
乐乐不说话,我再次确认:“可以吗?“
“嗯“
“好的,我相信我们可以遵守约定!“
5分钟后……
“乐乐,5分钟到了,我们的约定时间到了,请还给妈妈。“
乐乐不说话,也不给手机,我重复一遍:“乐乐,我们的约定时间到了,请还给妈妈。“
乐乐想了想,主动关掉了手机,递给我,开心的躺下了。
一场史无前例的毫无争斗的“约定”成功了!而我曾经认为,他又听不懂。
正面管教给我们:不要决定孩子做什么,而是决定自己做什么!充分的传递了平等,尊重和信任,孩子能培养出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且从中感受到价值感和归属感
当我放下标签,选择无条件相信孩子时,正面管教的工具才会起作用。
“约定”工具卡的使用注意:
1. 约定是双方共同参与讨论,制定规则,且双方认同的约定,而不是大人单方面制定规则——如果孩子太小,可以不参与讨论,但必须双方同意,哪怕你的孩子只有1岁,也要询问,可以吗?
2. 严格遵守约定是对双方的要求,包括自己
3. 如果孩子不遵守,和善而坚定的问:我们的约定是什么?
4. 如果孩子坚决不遵守,且哭闹,继续坚定的遵守(比如和善而坚定的拿走手机)
5. 忍住,忍住,忍住!——不要羞辱,指责,惩罚!不要说:“谁让你不遵守约定”之类的话
6. 共情,但不宽恕,比如“你现在很难过,我很理解,如果换做妈妈,我也会很生气,因为你想看久一点,你因为妈妈拿走手机而生气,可我们的约定时间到了”——很多人以为,共情代表认可他的行为,其实,共情只是理解情绪,而非接纳所有行为。
7. 始终保持平静——一旦自己无法冷静,则将开启动物脑,和孩子一起愤怒,让自己大脑处于理智脑,而不是动物脑,是有助于孩子观察到我们的平静而自我平静下来,从而愿意合作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