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读书让生活美好读书•写作•遇见
【读书·如何阅读一本书】阅读真的有问题吗?

【读书·如何阅读一本书】阅读真的有问题吗?

作者: 也尘 | 来源:发表于2022-01-16 03:41 被阅读0次

    写在前面:

    1940年,《如何阅读一本书》一经出版,大获成功,高踞全美畅销书排行榜首有一年多时间。其后,该书被译作多种文字,广泛发行,经久不衰,背后的原因却不很乐观,读者对它的认可,并不是与时俱进的需求,而恰恰暴露了一直未解决的阅读问题,那就是,消除字词障碍后,阅读能力的培养也戛然而止,具备阅读能力被假定所掩盖。

    作者莫提默·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在鼓励读者主动参与阅读活动的同时,合理提出阅读层次的概念,详细描述各个层次的目的,可操作的步骤,应该遵循的规则,最重要的是,只要愿意,这些是任何人可以随时应用,帮助阅读成功办法。

    当初第一眼看到书名,我的第一反应是:能识字断句,阅读就是如同呼吸一般自然,瞌睡遇到枕头一样,顺理成章的事,天底下不会有更多比阅读更简单的事了,为阅读些一本书,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

    翻开一页,阅读就开始了,合上书本,阅读随之结束,无需任何仪式,只要有一本书,可以随时随地开始。议论起书籍,我听到的多半是这本书如何好,那本书太难啃,这个道理了不起,那个作者在胡说,速读是人们追捧的技巧,因为要读的书太多,记不住也是抱怨最多的事情,因为直到合上书本,人们不知所云。不论是出于获取知识或娱乐的目的,还是主动爱好或为考试的被动读书,阅读的主体从来就是书本,书本。

    我的另一个猜想便接踵而来,大概这本书想要教会人一些技巧性的东西。平心而论,我最反感技巧之类的东西,倒不是因为我反对效率,而是觉得技巧多少有点讨巧,滑头,甚而急功近利,有失公允的意味,把它应用到本该踏实,安静的阅读上,升级了我的排斥。

    我能够翻开这本书,一半归功于好奇,半信半疑,另一半归功于自己阅读历程。近一两年自己的阅读历程悄悄改变了阅读习惯,以往阅读感想悄悄影响书目的选取,思考让我把握阅读速度,更愿意写下心得来检验理解。我想所有这些心中石头的松动,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阅读,认真开始这本书的阅读。

    目录

    习惯阅读目录,序言是我近一两年养成的习惯,而这本书在目录编排和序言书写上表现得尤为出色。

    仔细浏览目录,不难发现作者在组织内容方面可谓“匠心独用”。全书重点讲解阅读的四个层次,作者依据难易程度和层次使命,给予不同的权重。

    “基础阅读”和“检视阅读”,因为简单,更因为是大多数读者的阅读习惯,而最后的主题阅读是为专注于学术探究的少数读者而准备,这三部分,作者均使用少量篇幅完结内容。第三层次的分析阅读,因为重要,活跃,更因为是大多数读者可以操作的方法,可以用于满足多数阅读目标,因此占据了大约将近二分之一的篇幅。除去篇幅差异,在分析阅读部分,作者更是把这一主题细分为七个章节,详细阐述它的方方面面,再怎么粗心的读者也不会错过重中之重。

    各个层次间的过渡,并没有使用紧密相连,依次出场的呆板办法,而是见缝插针,给予与所述方法相关的内容,行文安排既辅助前文,又不失为恰当中断,收放自如且承前启后。

    比如,在“基础阅读”和“检视阅读”之后,作者拨出与上述内容几乎相同的篇幅,独立成章,阐述“成为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的重要性和方法,阅读的方法固然重要,但是阅读的目标,以及由此决定的主动,努力,思考,应该是决定阅读成功的核心因素,内容行文均是对第一章的有力加强。

    再比如,分析阅读的大段内容之后,作者并没有急于开始主题阅读讲解,而是特意使用另外七个章节,涵盖最常见的书籍题材:实用型书籍,想象文学,故事喜剧类,历史述,科学数学,哲学书,社会科学。对每一部分,作者详细阐述了各种阅读题材的特点,难点,佐以具体例子。作者想要帮助读者的是,即便使用严谨的,有章可循的方法,题材不同带来的折衷,取舍,调整,或是契合结构的考虑也是不容忽视的。有方法的理论描述,更有应用于具体书籍的实战演练,避免了方法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地位,方法有了真实的落脚点,理解更加容易,效果更加直观,彼此相得益彰。

    内容

    浏览完目录,再来看看内容。

    既然是讲解阅读的书,阅读的意义自然不可回避。书的第一章开宗明义,阐述阅读的目的。作者没有使用落入俗套的老生常谈,而冠以“阅读的活力与艺术”的题目。仔细阅读本章,不难发现,作者只字不提阅读之于生活,职业,事业的重要性,他把重点放在阅读本身的意义。

    “活力和艺术”带来了全新的不同观点。作者每隔几个段落就再次强调,阅读的目的在于理解,而不是单方面的接受知识,他把阅读看成是读者与未曾谋面的作者之间的探讨,交流,甚而辩论,阅读成其为一个需要投入大量精力活动,而不再是一个自由松散,不考虑输出的简单行为。

    姑且把阅读看作获取知识的途径,人们一定是带着问题展开书本的。作者用这样的语句描述读者的任务:“如果你问一本书一个问题,你就必须自己回答这个问题。”,“当你提出问题时,只有等你自己做了思考与分析之后,才会在书本上找到答案。”而在此这前,作者已经把本书的目的缩小为:“这本书是为那些想把读书的主要目的当作是增进理解能力的人而写的”。

    由于这样的阅读诉求,作者毫不过分的强调:“阅读是一个复杂的活动,就跟写作一样,包含大量不同的活动”,“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他甚至把读者和作者的关系比作捕手和发球手,医生和病人,农民和庄稼,来最终说明作为主体的读者,如何主动地投入到阅读中,契合来自作者和书本的传递,达到最终获取知识和理解的目标。

    我粗略计算了一下,这一章不足整本书(除去附录)的二十分之一,在我完成这篇读书笔记时,依照比例,我已经超出了应该给予这章的预算,但是在断续写下读后感的过程中,尤其是不断阅读后续章节,我觉得多次强调目的仍不为过。因为本书的题目是“如何”而不是“为什么”,读者必须回归他设定的问题,但是所有阅读方法,无不是为目标服务的。

    谈到目的,一种潜在的想法是流于功利,而另一种却是趋于纯粹的“无为“。在这里我觉得有必要澄清一下,有目标与目标好坏是两码事,人们往往把两者混为一谈,从而导致了目标确立模糊起来。譬如说,一个人阅读,必须有一个目的,消遣,学习,思考,是哪样并不打紧,即便是催眠,也是目的。我之所以仍然裹足不前,大谈目的,一是因为只要阅读达到了读者所设定的目的,阅读就应视作成功,其次,之后详细解析的阅读层次,无一不是围绕目的而设计的方法,也就是说,目的的确定,会决定阅读采用的方法,(否则,再好的方法用错方向,只会适得其反,分析阅读用在甄别是否继续阅读就是“杀鸡焉用牛刀”,而检视阅读用于主题研究就“差强人意”),或者更进一步,唯有目的明确,你才会认可阅读方法的合理所在,才会心悦诚服地遵循,才会主动依照清单列表准备问题,才会有有效的度量阅读成果的标尺,才会给阅读定一个基调,才会清醒地,拿出百倍勇气,精神饱满阅读书籍,而不是昏昏欲睡,最终不知所云。

    从第二章开始,作者使用近二十章节的内容,切中要害,具体讲解阅读层次-这是回答书名“如何”两字的重要部分。依据阅读的需要,目的划分的阅读层次,层层递进,前一层次为后一层次提供成功输入,后一层中同时包含前一层的任务。作者清晰地界定每一层次的使命,详细列出每一层次可以遵循的步骤,精心设计问题紧紧围绕层次的任务,逻辑严谨。

    阅读的第三个层次-分析阅读,是大多数读者达到阅读目的的重要手段,是作者着墨最多的篇章。单单在描述层次上,作者使用了七个章节,涵盖精选书本分类的普通知识,建议从不同维度了解书本,提及了解书本的背景,作者的主旨和常用词语等诸多方面,可以说,为了阅读一本书,首先必须像解剖尸体一样,了解它的各个结构,才能为下一步的深入阅读提供坚实的先决基础。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读者处于一个“知己知彼”的地位,对分析阅读每一步的目标,才会使用合理,合适的办法去达到,才会使得出的理解更加趋于精准。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作者使用一个章节讲述阅读的第四个层次-主题阅读。主题阅读适用于潜心学术研究的读者。典型的例子有探究历史记述的可靠性,有对哲学问题“爱是什么”的探究,这些问题的探索,无不要求读者涉猎大量书籍。因为读书目的的改变,因为阅读对象的改变,先前介绍的检视阅读可以快速缩小阅读的范围,而分析阅读可以去粗取精,深入获得主旨。毫不夸张的说,主题阅读无论从阅读对象,阅读难度上均有很大变化,而阅读方法更是汇集前三层次,辅助更多的反复阅读,从而视线高级阅读。

    阅读能够成为受益终生的一种技能,是阅读的最高境界。在本书的最后一章,作者把题目命名为“阅读与心智成长”。在物质需求满足之后,人会在有限的生命历程中追求尊重,认可,自我实现,除了社会实践磨练的必要,阅读是另外一个途径。时空有限,一个人无法依赖经历获取尽可能多的智慧,解答关于生命,宇宙的疑惑,好在人类文明的长河滚滚向前,总有先驱,前仆后继贡献自己的智慧,大浪淘沙,他们的成就以经典的形式保存下来,成为后人进步的阶梯。“伟大的经典就是在帮助你把这些问题想得更清楚一点,因为这些书的作者都是比一般人思想更深刻的人”。阅读,主动的阅读,富有思考的阅读,能够汲取到跨越时空的文明结晶。

    该书包括了两个极有价值的附录,一个是开列的书单,涵盖了不同学科的世界重要典籍,另一个是辅助正文部分所讲的阅读层次的练习清单。在理解了阅读方法后,使用练习清单的练习,诚如作者所言,可以有效帮助轿正阅读习惯。

    最大收获

    我知道把阅读目标和主动性,以及阅读所应保持的礼仪作为我最大的收获,于本书来书多少有点舍本逐末的意思,毕竟本书是要解决阅读方法的问题。

    我曾经单独成文,论及我对阅读礼仪的理解。如果说认可作者的观点,是意欲接受水到渠成的“矫正”过程,而讲究和作者争论的礼仪和智慧着实是我第一次听说,让我吃了一惊。

    感谢作者语言的高超,言简意赅。没有比援引书中原文对保持礼仪和智慧必要的最好解释了:

    “当你有自己的主见时,那就是你的主张,不是作者的主张了。如果你不靠自己,只想依赖别人为你作判断,那你就是在做奴隶,不是自由的人了。思想教育之受推崇,正因如此”—界定读者的义务很重要。

    “毫无理解便同意只是愚蠢,还不清楚便不同意也是无礼”—对话的前提一定是充分了解书籍

    “只有当你发现某个人像你自己一般真的知道你在说什么的时候,你才需要为他的同意而欢喜,或者为他的反对而苦恼”—处于同样对等的地位,是对话成为可能。

    “把谈话当作是战争的人,要赢得战争就得为反对而反对,不论自己对错,都要反对成功。抱持着这种心态来阅读的人,只是想在书中找出反对的地方而已。这些好辩的人专门爱在鸡蛋里挑骨头,对自己的心态是否偏差,则完全置之不顾。”—需要厘清为什么而辩论

    从某种意义说,这些礼仪是以一个人应该具备最起码的尊敬,宽容,公平,公正为基础的,在各种各样的交流中它们一再被强调,我从心里认可它们应该在阅读中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

    持有什么样的礼仪,遵循什么样的争论标准,直接影响读者的受教程度,最终影响阅读的成功与否,是不可小觑的一个重要部分。

    《怎样阅读一本书》确切地说,是在教会我读得更好。

    写在后面:

    如果因为该书的阅读而陷入“东施效颦”,从不关心阅读本身转换到惴惴不安的地步,这可能是另一种意义的失败。阅读是简单的事,但值得读者花时间和精力把它变得更好,从而达到真正目的。

    愿每个人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如何阅读一本书】阅读真的有问题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zzxh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