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家长都很向往快乐养育,认为孩子快乐就好,要追寻他的天性,我们可以把这种模式叫作“散养”。散养的核心是发挥孩子自然的天性,让孩子自由成长。这个出发点很好,但是如果用错方法,就会让孩子的成长偏离轨道。
散养中最常见的问题:该教孩子规矩的时候不教,孩子没有及时学会游戏规则,不知道敬畏规则,那以后在学校教育中就会遇到困难。
散养本来的意思是“不要拔苗助长,要让孩子自然地看到社会规则的内涵,然后按照规则去做”。如果家长只片面地说快乐和天性重要,而规则不重要,那就麻烦了。孩子对规则没有敬畏感,到了小学会很难适应。
一位妈妈说:“我家孩子上课总是说话,被老师叫起来批评,还不听,于是老师找了家长。”我问这位妈妈:“孩子被叫起来批评时是什么感受?”她说:“没什么大不了,就当是坐累了站一会儿,老师又不能拿他怎么样。”我再一问,发现妈妈对孩子从小的教育理念就是:儿子,你是最重要的、最棒的,别人怎么评价你无所谓,做你自己就好。
这句话在孩子两岁前对他说还行,两岁后就不大合适了,到了小学还这样对他说就更错误了。孩子不敬畏课堂规则,不遵守规则,怎么会取得好成绩?
当孩子在课堂中没规矩时,到底要怎么办?
首先,要让孩子敬畏规则。我们要对孩子说:“老师在课堂上批评你时,可能你会觉得不好意思,有些丢脸,这时你别着急去逃避,别说你不在乎、无所谓,要去琢磨一下,老师是不是为了批评我,才停下讲课,他批评我,是希望我怎么做。琢磨明白了老师的意图,你就按照老师要求的去做就行。”
这样孩子被批评后,想的就不是自己丢不丢脸,怎么掩饰的问题,而是站在老师的角度看,了解老师要他做什么。要让他明白“上课不说话”这个规则不是为了限制他说话,而是要求“大家眼睛都看着老师好好听讲,这样整个课堂就能维持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如果有人说话,就会破坏老师讲课的氛围,让大家都走神儿了”。这样孩子就会明白,原来他说话时不只是他被老师批评这么简单,而是他会影响到那么多人的注意力,孩子懂了规则的内涵,就有责任担当,下次也会好好听讲,当然会获得好成绩。
其次,要让孩子敬畏老师。如果不敬畏老师,他怎么会敬畏学习?这个敬畏不是我们平常说的怕老师,而是在他心中认为老师的评价是重要的,老师的要求和指导是重要的。当老师说得正确时,孩子就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当老师说得有些隐晦时,父母就更要智慧地引导孩子看到老师的要求背后的内涵,让孩子的行为符合教育的内涵。敬畏老师不是让孩子惧怕老师,而是要理解老师所提要求的深层含义,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
最后,还要让孩子敬畏社会评价和社会比较。最常见的散养理念就是,“不要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自己的孩子就是最棒的”。那么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要不要让孩子重视老师的评价,要不要跟别人的孩子比呢?要。因为儿童阶段,孩子的自我评价是建立在外在评价基础之上的,孩子需要通过成人的评价和与同伴的比较来确定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形成关于自我的评价。
在看待他人评价时不能只看“好”或“坏”这样二元对立的评价,要看好行为好在哪里,如何坚持,不好的行为如何改进。比如我们要夸孩子阅读好,就要说:“今天去开班会,你们老师说你们班有几个孩子阅读很好,有你哦。”目的不是说老师夸她阅读比别人好,而是要告诉她下面这一句:“老师说你们这几个孩子,知识面特别广,而且用词特别丰富,每次回答问题特别出彩,让老师都觉得很惊讶。”孩子一听就明白了,自己爱阅读的好处是知识面广、语言丰富,那她以后要更好地阅读。
比较中不能盯着别人家的一个孩子与自己的孩子比谁强谁弱,要跟群体比,或看到某个孩子的某个长处,再去比较、模仿。比如在比较中,班上有个叫亮亮的孩子数学好,总是考满分,我们不能对自己孩子说:“你看人家亮亮,每次都满分,你能不能拿个满分回来?”这只会增加孩子的嫉妒,孩子什么都学不到。你要说:“你们班亮亮每次数学都考满分,妈妈很好奇他是不是有什么特别好的方法或习惯,你有没有发现?”这时孩子可能会说:“我发现他考试交卷前总是检查好几遍。”我们要露出恍然大悟的样子说:“哦,原来是这样!你发现啦,那你可要把它学过来。”
评价和比较特别重要。千万不要跟孩子说,谁怎么看你都不重要,成绩好坏都无所谓。如果从小谁怎么看他都无所谓,成绩好坏无所谓,那长大以后对他来说什么是有所谓的呢?敬畏评价和比较不是让孩子只盯着教师是否夸奖他,成绩是否比别人好,而是让孩子学习并具备那些能够让他更卓越的行为品质,形成适应未来发展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所以散养的孩子要想取得好成绩,一定要学会敬畏规则。敬畏规则不是让孩子惧怕,不是限制孩子的行为,而是让孩子了解规则的内涵,就像是游戏时掌握了游戏的玩法会前进得更快,甚至可能革新玩法,引领同行者一样;学习时掌握了学习的规则才会学得更好,才能够去发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取得卓越的成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