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都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其实,婚姻也约略如此。
以前,有一个朋友,据说他的父母在一起生活了40多年。但是,从他父亲30多岁开始,俩人大吵一架之后,30年没有说过话。夫妻俩人住在同一个院子里,白天一起下地劳动,一起回来吃饭,晚上两人各住各的窑洞,互不干扰。老太太像大多数的乡下女人一样,给男人做饭,洗衣服,但就是不开口说话,直到他父亲去世。
当时觉得这事特别不可思议,但这几天出现的一件事,让人愈发觉得世上的幸福的婚姻都一样,不幸却各有不同。
有人发布了一个视频,说有老夫妻两个,结婚30年,AA制了30年。他们的AA制跟我们习惯上认为的AA制大不相同,收入支出自不必说,洗衣做饭也AA,通常都是老太太先做,老头后做,两人彼此计较到各自买的鸡蛋都要标明序号,以防对方偷吃,同床共枕更不要提。
但他们用这种不如同租屋友的方式生活了30年却没有离婚。
奇葩不奇葩?
这样的婚姻相处模式,虽然没有一个确切的统计数据来说明在国人中到底占据多少,但就以我们自己的生活圈子为例,应该不在少数,尤其是中年以上的夫妻,他们互相仇恨着,嫌弃着,又互相陪伴着,用一纸婚书把双方捆绑在一起。
为什么他们不离婚?
在现在这个年轻人结婚也闪离婚也闪的时代,人们已不大习惯委屈求全。对他们这种折磨式相守的婚姻模式,很是迷惑不解。
人们最常见的认识,就是觉得结婚一定是因为爱,至少也是因为喜欢。但现实中,因爱或者喜欢而结婚的到底有多少呢?大部分的人,都是到了一定的年龄,大家都认为应该结婚了,于是因为周围某个人的介绍,双方以相亲的方式认识,以结婚为目的,相处了解一段时间,只要不是特别讨厌,大部分人都能步入婚姻。先结婚后恋爱其实是大部分中国人的感情模式。婚后磨合得好的,的确是真的找到了能够相守一生的人。磨合的不好的,受不了委屈的,也许会选择离婚,但仍然有很大一部人在婚姻里委屈求全。
也许是因为婚姻的成本过大,所以要舍弃需要特别大的勇气吧。
第一,是经济成本。结婚是每个人的大事。大到哪种程度呢?国人称之为"终身",一个普通家庭,为儿子娶妻之事,倾其所有,甚而倾家荡产都不为过。在很多经济一般的家庭,不仅会花光一个家庭前20年的积蓄,甚至会背上巨债。一旦婚姻破裂,不仅有一部分家庭财产会被重新分配,对于一般男人,若再娶妻,又要再次付出较之以前相当甚至越过的成本,所以,很多男人不离婚,很大一部分因素是离婚再娶的成本过高。
第二,道德因素。虽说“从一而终"的婚姻观有些封建留毒的意味,但对于中国人来说,离婚也并非什么光彩的事情。一旦离婚,人们就会猜测原因,情感的背叛,生理的无能,经济的矛盾,哪一个讲出来,都会让当事人脸面无光。有时候,自己好不容易下了决心,但又怕伤了父母,伤了孩子,所以与其几败俱伤,不如一人委屈。
也许,还有对婚姻的绝望吧,与其找一个陌生的人将不幸重演,还不如和一个熟悉的人过习惯的生活。
婚姻,大约是这世上最稳定又最脆弱的关系,亲情里还有个血缘维系,不论远近亲疏,只有婚姻,是一种社会关系,不仅要靠情感,道德维系,还要靠法律来保护。也许旁观的人,只看到了不幸婚姻里的委屈,但婚姻的当局者也许正享受着自己的选择,也未可知,就像美女脚上的高跟鞋,旁观的人觉得美,也许穿鞋的人正承受着走路疼痛;旁观的人觉得累,穿鞋的人也许正享受着鞋子带来的绰约风姿。
其实,舒适与否,看的人的感受不顶用,只有穿的人才知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