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章是孟子最喜欢的弟子,一生追随孟子,孟子晚年作《孟子》七篇,万章是最重要的参与者。
万章提出一个问题,宋国推行王政即将成功,齐国和楚国于是都很讨厌它,正谋划讨伐宋国,而宋国是一个小国,面对强国的进攻,它他该如何应对呢?它有能力自保吗?
万章提出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王政是很美好,但是小国真的可以凭王政立足于世界之林吗?显然,万章对此持怀疑态度。
公元前318年,戴偃称王,即宋康王,宋康王行王政,国力趋于强盛,东伐齐,取五城;南败楚,取地三百里;西败魏军,取二城;灭滕国,取其地,号称“五千乘之劲宋”,受到齐、楚、魏大国的忌恨。
公元前318年正是孟子二度游历齐国的时间,后来,齐宣王不听孟子的劝告,企图吞并燕国,公元前314年,燕国大破齐国,孟子离开齐国来到宋国,大约在公元前312年,回到家乡邹国。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在孟子与万章和公孙丑等弟子一起著书的时候,宋康王行王政早已开始,因此万章所谓“今将行王政”,并不是宋国打算推行王政,而是说,宋国行王政以后,已经成了一定气候,因此这里的“行”不是推行的意思,而是类似于“流行”之义。
孟子首先举了一个反面典型,就是葛伯。在《梁惠王》篇第十章,孟子曾以汤事葛的典故,鼓励齐宣王效法商汤推行王政,以大事小,这是从大国的角度说的。在这里,孟子则聚焦葛伯不行王政而招致灭亡的道理。
商和葛都是夏朝的诸侯国,两国相邻。商汤勤政爱民,而葛伯却很昏庸无赖,放纵胡为,不举行祭祀活动。商汤就派使者去质询,葛伯说:“我没有祭祀用的牺牲。”商汤于是就送去牛羊。葛伯却把牛羊烹煮了自己享用,商汤再此派使者质问,葛伯说:“我的庄稼长势不好,没有祭祀用的酒饭。”商汤又派青壮劳力帮助葛国耕种庄稼,派老人小孩给田里的人送饭送菜。葛伯却带人半路上索要饭菜,不愿意给他的,就杀掉,甚至还杀死一个送饭的小孩。《尚书》记载说,葛伯让送饭的人怨恨,说的就是这件事。
商汤忍无可忍,以为孩子报仇的名义,兴师诛杀了葛伯。天下人都认为,商汤不是贪图天下的财富而讨伐葛伯,而是为了普通百姓报仇。
从此,商汤开始征伐天下,一共进行了十一次讨伐,最后统一了天下。商汤东征的时候,西边的国家的百姓有怨言;商汤南讨的时候,北方国家的百姓又有怨言,他们都说:“为什么不先征讨我国的暴君?”四周国家百姓盼望商汤的到来,就像久旱之后祈求大雨。商汤的征伐之师每到一国,哪里的百姓照样到集市上做买卖,农民像往常一样耕作劳动。商汤诛杀了他们的暴君,抚慰百姓,真的就像及时雨一样。各国的老百姓无不欢欣鼓舞。《尚书》记载说:“徯我后,后来其无罚。”罚,虐待,受罪。前一个“后”,先后之后;后一个后,君王之义,此处指商汤王。
【《孟子》简读之滕文公篇1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