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在路上
灵润桥小憩/李相文

灵润桥小憩/李相文

作者: 相子 | 来源:发表于2016-02-17 19:38 被阅读93次
    灵润桥小憩/李相文

    在四围的青山里,有这么一座桥,在炎热的七月的中午,如同一帖清凉的膏药,所有的灼热都变得熨贴起来。这座桥有一个很凉爽的名字,叫灵润桥。

    在许多整块的石板嵌成的拱形桥的桥面上,有一座由24根木柱撑起来的亭子。亭子盖的是黑瓦,立柱都有些年代久远了,有风雨剥蚀的痕迹。两端是高大的券顶式五花山门,门壁上塑有龙凤图案,还有飞禽走兽的石刻浮雕。在这弯弯的山道上有这么一座亭子,应该叫十里长亭吧,是旅人诗意的栖息地。这座高大的古建筑就是闻名中外的黄梅西山四祖寺绝景之一的灵润桥,俗称花桥,建于元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它的东方,四祖寺静静地卧在青山的怀抱里,大气而从容。寺门在中午时分紧闭着,有一株千年的古柏虬曲地指向天空,树身干枯,映着白花花的阳光,而在它的顶端,突兀地葱茏起来,亭亭如伞盖。朋友告诉我一件趣事,说四祖道信大师亲手栽种的这棵古柏原已枯萎,但在四祖寺重建的时候,竟然怒绽新绿,枯木又逢二春。

    我们走进亭子,坐在木条的几上休息。西望,远处是青山,是山间淡淡的雾气。再近些,是禾田,绿色的波在一起一伏地荡。禾田的高处,有几家农家的青砖、红砖房子零星地点缀在那里。再近些,可能是溪水汇成的河了。因为桥下的水向前流着,流着,就突然断了。目光难到的地方,应该是一座悬崖吧。溪水从四祖寺的山间流下来,经过灵润桥半圆形的桥洞,就四散开去,把裸露的石头冲刷得斑斑驳驳。那儿有许多石刻,其中南阳布衣邓文滨写的“泉”字很大,长宽各有两尺余,气势不凡,直逼眼目。我跨过两根石柱中间的铁链,沿着一条小土路滑下去,就踏在了那些石矶上。我细心地读着那些被风雨和溪水剥蚀的文字。在这里,我竟然找到了唐代柳宗元刻在石板上的一首诗,是那首《酬曹待御过象县见寄》。我大声地朗读起来:

    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

    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蘋花不自由。

    我的眼前仿佛看到诗人站在小舟上遥望灵润桥的情景。我不禁要问,终生郁郁不得志与山水相依为伴的柳宗元,望着这破额山前飞流而下的瀑布,顿悟了这“自由”的真意了吗?

    灵润桥小憩/李相文

    我溯流而上,来到拱形的桥洞下。在流水里看得见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题刻的“碧玉流”三个大字,雄伟苍劲,真乃大师手笔。据人讲,从寺庙里流到这里的泉水,撞击石上,白天像鱼儿跃水,鱼跃龙门,晚上则像有人在敲打木鱼。历代文人墨客游经此处,都题下了很多赞美的诗句。其中清朝诗人赵士泰的《灵润桥》写得最有气势:

    峰围碧玉梅花水,雪浪云流过石桥。

    游客莫嫌昨夜雨,浔阳流得半江潮。

    我拾级而上,又回到了亭子里。回望西北的山岗,在几百级的台阶之上,有一座方形塔。朋友告诉我,那是唐代的毗卢塔,又称真身塔,据传四祖的真身即葬于此。该塔由四祖道信大师得意弟子五祖弘忍亲手创建于唐永徽二年(公元651年),距今有1500多年历史,已列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在毗卢塔上边的不远处,就是有名的传法洞。此洞为一天然石洞,可容两三人坐。洞口有一块大岩石酷似猛虎。传说有一次,四祖正向五祖弘忍讲《般若经》时,有一只猛虎路过此地,伏在洞口听经,竟然醍醐灌顶,大彻大悟,决心改恶向善,皈依佛门。千百年过去,这只猛虎仍然屹立在洞口。它是在听经,还是在护法?旁人不得而知。

    我坐在千年的亭子里,大自然清风拂面,中午时光静寂而空旷。闭目而坐,流水萦耳,清风入怀。在这一片寂静中,心中的浮躁与尘念正一点一点淡开,化作了西山的云雾。我仿佛看见正前方的四祖寺,山门訇然洞开,我正一步一步向那里走去。

    2016年2月17日改稿于家

    灵润桥小憩/李相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灵润桥小憩/李相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admk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