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道德经》

作者: 归无涯 | 来源:发表于2019-09-27 17:20 被阅读0次

    “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对此有一个基本都了解才能深入挖掘老子一书的内涵。在书中,“道”字表现出不同涵义。

    首先是“实存意义的道”,何为实存呢?老子认为“道”是宇宙间客观存在的事物。第二十五章里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管子说“物固有形,形固有名”,“道”无形,故“不可名”。


    浅谈《道德经》

    老子认为“道”是虚空之物,在天地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如果有形,那便是特殊时空中的具体之物,老子所说的“道”是超越时空的,不能用名把它限定住,故老子要假设“道”是无形的,因此“道”不可名。在生活中,我们用特定的名称来称呼某一事物,而且被命名的某事物不能再用另一名称来指代。想想看,如果“道”是有名的,那么老子所说的“道”便是具体的,有属于自己的性质,涵义也将变得单一,而老子限定不可名实际上也是为了赋予“道”不同涵义。“道”是不可言说的,无法用概念表达,只是为了方便起见,老子仍用“道”来称呼它。

    书中还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养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在老子看来,“道”是万物的起源,创生万物,具有无穷的潜在力和创造力,表现出无限活力,故它能使万物生生不息,蓬勃生长。“道”生万物之后,化为万物,存在于它们之中,还畜养他们、培育他们。

    从万物的生长角度来看,“道”是具有超越性的,在时空上先于任何事物而存在,虽然它超出了我们的认知,但并不非代表它空无所有。它是宇宙间唯一的存在,是永久常存的,不随外物而改变,也就是书中所说的“常道”。

    其次是规律性的“道”,这个“道”呢是自然之“道”,可以理解为规律之“道”,是“道”内化于万物之后表现出某种规律,可作为人类的行为准则。

    老子说“反者道之动”,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向着相反的方向进行的,同时又要返回到原始状态。佛语“因果轮回”,也说明了自然之“道”是轮回循环,无止息的。这个“反”字有两层含义,一是“相反”的意思,即相反对立,二是“返回”的意思。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一面是它本身,另一面是它的对立面,两者相互并存,相互制约,也可相互转化。

    老子认为祸福相因,这就不得不提成语“塞翁失马”来。普通人一般身处事物的表面,不能看到它的对立面。在生活中,有时候失败也是一种幸事,甚至要感谢失败,因为失败暴露出了问题所在,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一路绿灯未必是幸事,就像游戏里开了挂,你也许免不了要面临被队友举报的风险。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居安思危势在必行。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幸福的环境中,反倒容易滋养他的惰性,不思考不反思,最后走向失败的深渊。相反,如果一个人处于祸患当中,处于逆境,可以磨炼他的意志,走向高峰,所以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当然如果一个人被失败打倒就另当别论了。从这也可以看出,其实老子的道家和儒家可以说是殊途同归了,虽然出发点不同,但总能走在一起。

    这启示我们看待事物的时候就不能只执一面,要兼顾正反两面,才能有一个全盘的了解,否则容易以偏概全,走向错误,甚至是一错再错。兼顾两面就好比是维持天平的平衡和端平一碗水,给天平两端加了质量相等的砝码,才不至以破坏平衡,天平倾向一端。实际上给两边加相同的砝码是不现实的,毕竟我们不是圣人,多少有偏见,人是有情感的高级动物,难免携带主观因素。或许我们无法维持天平的绝对平衡,但我们可以力求平稳啊,至少不让天平极端倾斜。

    正反互为镜,各自折射出其反面。老子不仅唤醒大家要从反面的关系中来观看正面,以显示正面的深刻涵义;同时也提示大家要重视相反对立面的作用,甚至他认为执“黑”胜于守“白”,例如他认为守雌胜于逞强,取后胜于争先等等。

    老子还认为事物发展到某种极限程度就要转变为它的对立面了,正所谓“物极必反”。事物达到鼎盛时期也是衰落的一个转折点,如文中所说“将欲歙之,必先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浅谈《道德经》

    将欲废之,必先举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月有阴晴圆缺,月亮达到最圆的圆后必转向残缺。所谓“结束也是开始”,月亮最圆的时候是盈的终点,也是亏的起点。当企业发展到顶峰时期,更是步履维艰,一旦掉以轻心极有可能就此衰落,一下子从悬崖跌入谷底,从天堂掉入地狱。《诗》云:行百里应以半九十,愈接近成功往往愈是困难,愈要谨慎。中国大多数企业的生命周期是5~8年,如果他们能突破瓶颈,这个数据就要翻一翻了。

    老子哲学的归结点是返璞归真,返本复出。“周行而不殆”其中“周行”是“返”与“复”之意,即循环。老子主张返回让事物回到本根,认为本根是一种是虚静的状态。他认为“道”是合乎自然的,虚静是自然状态。“道”创生万物之后去“道”越远越离开自然了,返回本真,持守虚静才合乎自然。
    而最初的虚空之“道”,藏于虚空,不会引起烦扰纷争,是“”道”之根,自然之“本”。


    浅谈《道德经》

    最后是生活准则的“道”,是最贴近生活的,故简单理解为“生活之道”,这个层次的“道”是它内化于万物的具体表现,也称为“德”,但这个“德”有别于儒家的“德”,儒家所说的侧重于伦理方面,道家所说的顺其自然,侧重于自然。

    归根结底,老子哲学里“道”虽有不同含义,但都是老子所认为“存在”的东西,只是存在形式不同,都是“常道”,永恒存在并不可名的,但不是不变的。第一个“道”是虚空之物,万物的始源,第二个“道”是自然规律,第三个“道”是行为准则,后两个“道”是“道”创生万物内化形成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浅谈《道德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ajau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