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每天不间断学习,一辈子不间断,那么我们就自然会得到人生的真正快乐与幸福。每日读论语,让我们每天都在圣人的大智慧中陶冶自己的身心,提升自己应对事情的能力,优化自己面对生活的态度,进而能够更轻松面对人生的各种状态。(带着爱满心欢喜地学习践行论语)
学习内容:
16·13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16·14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
学习心得:
16.13 陈亢问伯鱼:“你在老师那里听到过什么特别的教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呀。有一次他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诗》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我回去就学《诗》。又有一天,他又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礼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我回去就学礼。我就听到过这两件事。”陈亢回去高兴地说:“我提一个问题,得到三方面的收获,听了关于《诗》的道理,听了关于礼的道理,又听了君子不偏爱自己儿子的道理。”
心得:“诗”和“礼”是孔子教育学生的必修课目,他对自己的独生子孔鲤的教育也是从此入手。这是孔子以身作则,“诗礼传家”。诗意的境界象征着已发展了内在方向感的青年人所具有的热切和激动,用专门的术语来表示这种承诺就叫做“立志”。“立志”按其字面的意思就是“建立自己的志向”,必须要有一个存在的决断,不仅是作为开端而且也是作为持续不断实践的保证,在儒家的文献中这看法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因而,孔子坚决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严格说来,除非一个青年人自觉地去履道,否则就没有一个教师能强迫他去追求道。由于完全意识到特别是在青年人中“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论语·子罕》),所以孔子建议以学诗来引导人们协调他们的基本感情。他认为古典传统中的“诗”除了其他一些作用外,还“可以兴”、“可以群”、“可以观”、“可以怨”。孔子进一步指出,如仔细研读诗,不仅可以学会“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而且还能学到有关自然现象诸如鸟兽草木等知识(《论语·阳货》)。反之,若不学诗就会“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论语·阳货》)这样他就是简直不能向自我修养实现的方向迈出步履。学诗标志着履道的第一步,且是关键性的一步。
16.14 国君的妻子,国君称她为夫人,夫人自称为小童,国人称她为君夫人;对他国人则称她为寡小君,他国人也称她为君夫人。
心得:春秋时代,礼制遭到破坏,诸侯嫡妾称号混乱,而称号实际上意味着某一种秩序的遵循和规范,孔子故而提到周礼,也是正名之意。这是为了维护等级名分制度,以达到“名正言顺”的目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