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旁观:曾经的那个少年

旁观:曾经的那个少年

作者: 郭凤钧 | 来源:发表于2020-06-26 17:42 被阅读0次

    端午节看书,读到曼弗雷德讲述领导力的教练“亲附需求:刺猬之吻”。

    其中有一篇20道测试题,依据第一反应,做了测试,得出我的亲附模式:78分。属于典型的焦虑矛盾型。小于40分为安全型(理想型)。(来源:曼佛雷德《正念领导力》P41)

    或者翻译一下:依恋关系有问题。

    在测试过程中,我突然回忆起小时候的一件小事情,这件事情如此清晰,就像那个少年正在我面前,我能看透他的内心,能读懂他的表情:他正在苦涩地努力挣扎,争取进入别人的关系中……

    每年两次的大型走亲访友是农村的一大习俗,一个是中秋节,一个是春节。老爸有个拜把子兄弟,在隔壁邻村,大概叫西庄(音)。据父母讲,我的出生(1983年),跟这个跟我老爸拜把子的大爷帮助有莫大的关系,当时计划生育超生罚款,我是家里的老四,老三(上面全是姐姐)已经是超生,我是严重超生,要被罚款。家里实在没钱,这个大爷临时给垫了钱。如果拒不交超生罚款,在农村是个巨大的灾祸,千万不要以为想当然赖账就可以,村里的干部会纠集一帮人把你家里所有能变卖的全部拉走,并且会把你家的房子屋顶毁掉,无法居住,这样的行为肯定对一个家庭是致命性的打击。在我稍大点时,在村里还是有一孙姓人家因为超生,眼睁睁地看着他家房子被村里干部毁掉。也就是这个救济,我的父母对这位大爷感恩了一辈子,直到2020年6月26日码字的今天。那位大爷死的较早,完全没有印象。大爷的爱人一位和蔼善良的妇人,至今还活着,父母去年春节有意带我们全家老小去看大娘,但因为疫情,没能如愿,大娘见过很多次,虽然多年没见但我一直有印象。

    说回我的亲附模型(依恋关系)记忆:有一年的中秋节,大爷的儿子(东哥)照例到我家走动。父母说,让东哥带我去他们家玩,过几天再把我接回来。这在农村是非常常见的事情。作为一个小孩,除了走亲的机会,其实我跟那边的所有人都不熟,而东哥也是大了我6岁以上。到了东哥家的当天下午,东哥或许有其他事,一会就离开了,不大一会,聚在一起的小伙伴也都陆陆续续离开了,只剩下了我一个人,顿时,我感觉到非常孤立、无助、不知所措、更不知道接下来自己该干什么?像极了一个突然被抛弃的孩子,无地自容,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我甚至假装自己脚被砸到了,来吸引周围别人的注意力……一件无足轻重的事情,我脑子里记得清清楚楚,甚至码字的此刻我能看到那个无助的少年,独自一人在那里尴尬的样子。

    此刻的我,现在看到这个少年,我依然不知道如何安慰他,也不能给与其指导。我知道,这只是小的不能再小的一个心理活动,其实本质上是无所谓的自我纠结。但为什么多年都不能遗忘?而是深深埋入了记忆当中。其实我也知道:目前的自己就是有轻度的社交恐惧。所以本能地我抗拒很多社交场合(家庭聚会、朋友聚会、公司聚会)。甚至不饮酒,不抽烟,以此来回避跟别人的社交。我享受一个人的独自的存在,我甚至觉得独自的存在是一种畅快的自由。这就是读书到此刻给我带来的反思:在依恋关系模式中有需要改善的问题,或者测试得分是78分的原因。当然知道不能再用小时候的记忆来回避现在的问题,但用曼佛雷德的话说,我们要搞清楚:究竟是什么造就了目前较差的人际关系?如何才能改善它?

    如果按照佛洛伊德的理论说,可能是婴幼儿时期的全能型自恋没有得到父母的有效回应,从而产生了焦虑回避型亲附模式,并依此习惯性解决以后的问题。曼佛雷德讲到:“亲附理论这一理论框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人际关系史对新关系的影响,及该影响的产生过程。我们由此可以认识到,形成于早期亲密关系体验的内部心里特征,将影响人的一生。”

    我不愿被此束缚,而是要告诉曾经的那个少年:我理解你当时的处境,我理解你当时的尴尬,我同时不觉得你制造“砸脚”吸引别人的目光有什么错,你只是个少年。当时少年的你,现在人生有了新境界,请不要在固执与之前的依恋关系,我愿意包容从前所有的一切,放下之前所有的包袱,你长大啦!

    (码字:2020.6.26于北京·清创空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旁观:曾经的那个少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aoyf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