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先说几句得罪人的话,《我不是药神》在我心目中远称不上神作,它缺乏《鬼子来了》、《霸王别姬》等等作品的深度,也缺乏让人击节赞赏的神来之笔,所有的承转起合都有着中规中矩的模式套路,甚至到了后半段还有一些春晚和艺术人生式的过度煽情。
但这些都不妨碍它的优秀,在到处都是折戟沉沙的中国电影版图里,它就像一杆异军突起的大旗,让人眼前一亮,为之赞叹。
还没正式上映,这部电影就已经获得了舆论的一致赞美,谈论它的文章一茬茬地往外冒,从电影媒体到卖保健品和卖保险的,都能从中找到合适的主题,但我还是忍不住要多说几句。
首先,就像开头说的,电影里没有旁逸斜出的神来之笔,而是按照基本的叙述套路在讲述故事,聪明点的观众能猜出剧情的所有走向。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为之感动。
在这个世界上,不可能所有的作品都是神作,也不是每部电影都有超越基本套路的能力。而《我不是药神》的好处,在于它的每个环节都稳扎稳打,没有丝毫的偷懒和懈怠,程勇的家庭、处境、心态的几次变化,都有着可感知的现实感和逻辑性。
中国有太多的创作者,他们想要表达深刻,他们想要一鸣惊人,他们想要有各种各样的神来之笔,让全世界为之惊叹,结果往往沦为全世界的笑柄,不是抖金句、抖机灵、抖特效,就是堆砌了一大堆大而无当的激烈情绪,倨傲地板着一张脸教训观众,结果让观众觉得尴尬无比。
而文牧野的这部作品则告诉我们:一个好的题材,遵循着基本的叙事逻辑,稳扎稳打地走好每一步,就可能呈现出一部优良作品。
创作有时候需要天才,但更多时候,需要的是那些可以靠着细致与耐心打磨出来的才华,老老实实地走好每一条套路,就可能找到惊喜。
其次,电影选择了一个好的角度。
按照冷冰冰的商业逻辑,如果正版药厂因为仿制药泛滥而亏损甚至倒闭,对这个社会肯定弊大于利,最终造成的损失还是整个社会来买单。
站在病人的角度上来看,那些定制出天价的药厂,断绝了穷人的生机,掏空了稍微富裕者的钱包。而那些仿制药就是救命的灵丹,那个卖“假药”的就是救命的神医, 那些为了维护药价而打击仿制药的药厂工作人员,当然也面目可憎、让人厌恶。
选择前者是理性,选择后者是出于道德感。而导演几乎没有任何犹豫地站到后者这一边。这不仅仅是一次廉价的道德选择,而是出于真切的同理心,电影让我们跟随着程勇的脚步,一次次地见证疾病是如何折磨着病人与家属,是如何夺走了生命与希望,让我们一次次跟着他,面对冷漠转身时所必须背负的那些道德压力,最终推翻自己原本的理性选择(卖高价、洗手不干了),而做出充满道德感的选择。
这也是《我不是药神》的最大魅力,它用充满现实感的细节,让我们从日常的蝇营狗苟、计算钻营中抽离,真切地去体察某些被我们忽略或者视而不见的残酷,从而激起了我们的同理心,唤醒了我们内心中一直被压制着的强烈道德感。
所以我们能理解程勇的选择,并为之感动。
最后一点,我想说的是,电影揭开了真正的现实。
这一点已经被很多文章反复地提及,但我还是要再说一遍。
从剧情的设置来说,《我不是药神》容易让人想到《辛德勒的名单》,因为它们同样都在讲述一个生意人怎么变成一个良心的救世主式的人物。但从精神气质上来说,它更像是我们近年来看过的许多韩国,比如《熔炉》,或者《素媛》,同样地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同样地触及了真实社会里的隐痛,当然,也同样地催泪。
它也让我想起了印度阿米尔汗的电影,比如《三个傻瓜》、《神秘星球》等,因为它们同样地直面社会问题。但阿米尔汗的电影有着更浪漫和天真的底色,它们总是讲述了主人公如何迎难直上,靠着勇气、智慧和爱战胜了这个社会。而《我不是药神》则更加地现实,它留下一个看上去充满希望的结局,但却不像阿米尔汗那般有着一种炙热而天真的笃信。
虽然从质量上来说,《我不是药神》离一部真正的大师之作还有不小的距离,但它却是一个社会最亟需的一种电影:直面真实的社会冲突与问题,真切地去理解与体会问题中心里那些人物的心态,按照合理的叙述逻辑,稳扎稳打地讲好一个故事。
所以,虽然我觉得它是一部被过誉了的电影,但同时我也坚定地认为,它是一部值得被过誉的作品。
我希望有一天它会回归到它应有的位置上,在更成熟更优秀的作品出来之后,被当做一部中等偏上水平的作品。就像电影台词说的:一切都会慢慢变好。
我也相信,会慢慢慢慢慢慢慢慢慢慢慢慢慢慢慢慢慢慢慢慢慢慢变好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