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的是每一个新的你
常教低段的孩子,最大的感受,就是不谈学习,人人可爱;不谈纪律,人人灵动。从一年级到二年级的成长,就算是他们的身高有了略微的变化,他们的控制力依然在路上修炼。
今天的数学课的内容是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时《认识米 米和厘米》。当我向全班抛出问题:谁能用测量工具量一量黑板的长度呢?
“用我们的尺(厘米尺)很麻烦的……”坐在最后爱插嘴的孩子自言自语着。这个孩子说出的话与书上的文字如出一辙,心中既是窃喜,又是怅然。窃喜的当然是预设环节完美;怅然的是,在众目睽睽之下,议论的声音这么突出,若是当时批评或是提醒,我的课程也会暂时中断,若是置之不理,是不是更多的孩子会去校仿呢,不得而知。心底里有个声音还是让我选择了继续我流程。
“我听到一个声音,尽管他说的正是老师想说的,但他没有按照我们的课堂规范——先举手再回答问题。如果规范作答就是我们班上同学的好的示范了!”我拨乱扶正,爱说话的孩子有天生的优点,只有自己有说的,什么场合都是最好的表演机会,缺点就是不错误的时机说正确的话,那也是错的。刚自言自语的男孩子,心中无愧地举起了手,继续他的话语:“用我们的尺子量太麻烦了,要用更长的尺来量就比较方便了。”我赞许地点点头,并对他说:“此时此刻,你是我眼中崭新的你,希望你以后也是有错就改,何时何地都是新的自己。”他也郑重地点点头。
“同学们,是不是像他说的那样呢,我请一位同学坐姿端正的孩子,上台来用厘米尺量一量,感受一下。”被时时激励着的孩子总有脱颖而出。
小女孩上台来测量,她小手左右开弓,还没有量到3次,下面的同学开始按捺不住了,小小地骚动打破了宁静的课堂,我替他们说出了心里话,“你们是不是觉得像这样量下去,很麻烦?”大家都热烈地回应着“是!”
其实,在量比较大的物体长度时,我们用米尺。米尺呈现,大家的眼睛,嘴角,鼻孔都圆成了一堆。调足味口之后的千呼万唤始出来,效果极好。
“我现在还是请坐姿端正的你用米尺来量一量。”请的是刚刚坐姿一堆泥,现在坐姿像座钟的孩子,大家又一次被引领到,只有改过,在老师的眼里,都是新的,重新出发的感觉真好!在大家的赞许中,上台汇报的孩子用米尺量出了长度。
再后来的环节,请用脚步,一庹,一拃分别测量教室的长度、黑板的长度,课桌的长边,这些实际操作的活动,他们都跃跃欲试,可是到底花落谁家,还是需要自己的改进至良好的听课状态,或者我们上课一直提倡的持之以恒专注状态的部分孩子。最终他们获得了展示的机会,也感受到“在我眼中,你们都是新的”成长的点点。
“我看到的是每一个新的你!”有这种心态,也有这种实践,直到他们厌倦了,我们再来新瓶装旧酒,相互修炼,继续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