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信:
普法大师您好,关注您很久了,你每天发表的文章,我都有认真看您的分析。希望能有机会得到您的指点,让我不再那么迷茫!
我女命,出生于河北邯郸。因为是家里的第三个女儿,刚出生就被亲生父母送到姑姑家抚养,于是,姑姑姑父就成了我名义上的养父母。养父母家当时已经有一个7岁的儿子,可能是照顾不过来,也可能是其他原因,我就在养父母家待到满月,便被送往外婆家,外婆是与离异的姨妈一起生活,所以我从小是外婆和姨妈带大的。对于养父母一直是很陌生,直到高中,养父母才把我接回家一起生活。很幸运自己学习还不错,本科一毕业就考上了我们当地的教师编制。成为了一名在编教师。
为了工作方便,我又住回了姨妈家,看着年纪越来越大的姨妈,心里很是担忧,对于姨妈我身怀感恩,想她以后的生活可以过得更好些,但是对于现在工资不高的我又是束手无策。想想自己的人生和命真是不好啊,除了苦还是苦...现在每每回想都是苦不堪言不知该如何释怀。希望可以得到老师开示。
我一直相信善良的人会有好报,我也在力所能及的做一些善事,不管会不会被老师抽到,都希望老师一切顺利,天天开心!
提问时间:阳历2020年9月10日(星期四)上午8:13分
人生建议
佛陀在《增一阿含经》中为我们开示了人生的苦于乐,可以分为四类:
第一类:先苦后苦的人。
第二类:先乐后苦的人。
第三类:先苦后乐的人。
第四类:先乐后乐的人。
这个先、后可以分三部分来看:
1、今生和来世。
2、前半生和后半生。
3、过去和未来。
我们都渴望能成为先乐后乐的这一类,但现实中这样的人却犹如凤毛麟角极其少见。
古人说,宁可先苦后乐,也不要先乐后苦。
因为人们总是以结果来判断好坏。生活若是先乐后苦,总会让后面的苦显得更苦;若是先苦后乐,总会让后面的乐显得更乐。
当我们身处于幸福中时,心中的痛苦也会随之消散。反之,当我们身处痛苦中时,曾经有过的幸福也会被掩盖。我们的心,总是两个极端,而不能同时拥有这一切。
苦未必就是坏事,而乐未必就是好事。
痛苦来临时,更能激发我们对人生的思考,更能使我们知道苦的来源。
而乐往往会让我们迷失自己,从而被欲望所支配。
所以啊,凡事都是两面性的,苦的是身体而乐的是精神,反之乐的是身体而苦的灵魂。
很多人眼里,看到西藏地区气候恶劣,没有高楼大夏,没有灯红酒绿,给人一种穷山恶水的感觉,觉得他们生活的很苦。但生活在西藏的人们,心里却无比幸福,这种幸福感可能是我们这一生都无法感知到的。
在我看来,能出生在西藏的人们,都是非常有福报的人。因为他们不会为了赚钱而付出全部时间,而是懂得用一部分时间去寻找生命的真相,去丰富自己的灵魂。
而我们呢,看似生活的很富有,实则乃非常贫穷的人,也是最可怜的人。
因为我们的一生,把时间都用在了追求名利上,用在了改善生活上,而忽略了心灵的锻炼。所以我们有大部分人,整天活在焦虑,不安,恐惧等很多痛苦之中。
苦和乐,从来都不是代表的外在得失与好坏,而是指我们的心灵。
所以苦未必就是真的苦,一切都是我们认为苦才是真的苦。
苦也好,乐也好,都是自己的定义罢了。
早年波折的经历,可以让你更早的懂事,让自己变得更加坚强,能让你少去很多软弱,增加许多勇敢。
人生要面临的困难千千万万,如没有一颗强大的心,是很难走过去的
虽然从小没有跟着爸爸妈妈生活,但你得到的爱并没有因此而减少。只要你懂得去观察,爱你的人,从未离开。
虽然童年并不是那么的圆满,但相对那些不知道自己父母是谁的人,你是多么的幸福和让人羡慕。
人啊,只有让自己学会知足,才能长久的拥有幸福。
要时刻提醒自己,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修行要有两个目标 ,一是要向比自己优秀的人学习,一是要把自己学到的东西布施给不知道的人。
工作中要向能力出众以及品德高尚的人学习,而生活中要多看看比自己生活的差,比自己处境更糟糕的人。只有这样观想,才能不断的提升自己,不生抱怨,懂的知足,减少贪念执着,从而获得充足的幸福感。
本文是由益阳华林寺释普法住持原创,摘抄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