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时代,对于古文仅限于书本内容,仅知道历史上曾经有四书五经,属于儒家思想,是考取功名,走仕途必备。却不知其内容为何物,考它又有何用。虽知中华文化源源流长,片面理解为教人如何圆滑处事,却不知古之圣贤所说中庸之道主旨义理。如今精读之后,方知先贤智慧高远而伟大,文化传承让文明古国屹立东方。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始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在人生旅途中,许多人挤在了“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外修路上,乱哄哄的你争我抢,在利来利往间,彰显个人本位力量。却忘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内修,甚至忘记事物的本末,忘记了本心,难以保持独善其身。
主要精力放在外修,看似努力实现自身价值,投身于济世救民、让世界因己而伟大的宏伟蓝图中,导致利欲熏心,一切从创造价值出发,从获利效益评价。圣贤早已告诫后人:放弃本心,追求名利,都是事与愿违,最终回到原点。
不读圣贤书,怎能做到知止而后定,怎能做到君子固穷的境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事物始末中,践行格物致知的义理。保持中庸之道,中规中矩实现人生价值,努力了,而不问结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