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说台湾作家王文兴五十多年来,每周读书四五天,每天读2000字左右,至今阅读量没超过50本小说。选择标准有二:文学史的名著;昨天看不懂,今天能看懂的书。
以他这样的速度读书,大致是一年读一本书,这对于那些炫耀自己一年读了几十本书的人来说,简直不可思议。曾经有一位杂志主编,在博客中展览一年所读的书,那门类太多了,有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等,博客下面还有媒体大佬留言,盛赞他的读书之多。
当然,做媒体的,需要接触社会上的方方面面,每种门类的知识都了解一些,可以理解,否则,写出来的报道会有很多硬伤。但是,不能因为各门类的书都读了一些,就以为自己是专家,可以洋洋洒洒写大文章了。小文是学哲学的,每当在媒体上看到记者所写的关于哲学或者哲学家的文章,都不太愿意读下去,因为武断的、片面的观点甚至硬伤太多了。
所以,记者不好当,好的记者也要有自己精通的领域,不能什么都谈。如果搞财经,不是读了几本经济学的教科书,就可以写出出色报道来的,一定要有王文兴精读经典的精神,选几本经济学的经典著作来读。有人说,经济学的经典著作太多了,每本都读的话,会死人的。其实,经典虽多,但真正大师级的人物,也就那么几位,比如亚当•斯密、凯恩斯等等,把他们几位的大部头的著作好好研究通透,经济学就学到家了。再比如西方哲学,读读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康德、黑格尔、海德格尔等等大家的几本代表作,哲学也就真正入门了。
当然,读经典也不是说非得像王文兴一样,一天只读2000字,只要是逐字逐句地读,把每句话都吃透,能够举一反三,就行了。
让现在的人去读大部头的经典著作,似乎是痴人说梦,他们只愿意读不超过140字的微博,他们的知识基本上来自于微博。其实,从微博上获得的大部分东西都不能算知识,只能算信息,如果是知识,我们必然会觉得得到了提升,但微博只是让我们痴迷,而不能让我们提升。微博帮我们填补了空虚,却没有让空虚的日子变成值得回忆的美好时光。
现在的人不读书,于是有人开办读书会,帮他们读书,给他们谈一些读书心得。这当然是好事,至少让书的内容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不过,写就经典的大师与帮忙读书的文人,当然不在一个层次上,后者的读书心得,就像被嚼过的东坡肉,远不是原汁原味了。与其听帮忙读书的文人谈10分钟的读书心得,不如自己读上经典著作的一页文字,只要用心去读,必然收获颇丰。等精读了几本经典著作后,你会突然发觉,那些帮忙读书的文人,太那个什么了。
说到这里,小文也得反思了,自己微信公众号评点世事的次数太多了,其实每次评点所用的理论都是脑中的旧知识,只是吃老本。以后还是要多读经典,多长知识,在谈经典的时候,顺便提到世事,这样既贡献新知识,又理论联系实际。不过,小文谈经典,也是二道贩子,要想有更大的收获,还是亲自精读经典著作为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