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威廷/台北報導】文化部長龍應台上午宣布啟動「國民記憶庫」台灣故事島口述蒐錄大行動,各地民眾就近至全台故事蒐錄站、行動列車或自行上網,將個人生命經驗、難忘的記憶,上傳至雲端資料庫保存與分享即可。龍應台說,大家都生活在台灣,但對彼此卻不了解,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生命史,這些生命點滴的拼圖總匯,就是我們的國民記憶庫,是真正的國史。
文化部表示,國民記憶庫將在全國各地設置50多個故事錄站,其中44處已設置完成,詳請可上網至http://storytaiwan.tw,或免費電話0800660055洽詢。
讀了這個新聞之後,就讓人想上去一探究竟了。一探的結果是發呆。充其量僅能說是:一個不了解台灣、不了解國民記憶、不了解技術、不了解民眾的案子。
而當我想要去到 「關於我們」 來更了解這個計畫在做什麼時,它所陳述的不是「為何要作這個計畫?緣由是什麼?」而是「這個計畫是怎麼展開在執行的」。
...相較於文字歷史的記錄方式,說故事的方式更適合弱勢者及不習慣於使用文字表述的人,從而擴大歷史表述的來源與公平性,而說故事本身即是一種全民參與的事件,「我正在參與歷史」的榮耀感也有助民主社會中公民素養的提升。
「計畫說明」中,認為這個計畫與過往的口述歷史差別在於:
「國民記憶庫:臺灣故事島計畫」是一個有別於過去政府文史單位進行口述歷史的計畫,邀集了全國13縣巿文化局(處)、文化部所屬4個生活美學館、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客家委員會、中華民國口述歷史學會、原住民電視臺、國立教育廣播電臺、警察廣播電臺、中廣新聞網、銘傳大學、真理大學、臺南大學、嘉南藥理大學、義守大學等共同參與,以常民為核心,向後回溯、向前遠望、還要記錄當下,這將是一場魔幻寫實的時空之旅,當我們追索歷史跡痕的同時,分享不同的生命故事,不論是悲劇還是喜劇,經過漫長的時間隧道,經過歲月的洗滌,留下的就是愛-對這塊土地、對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彼此的愛。
這樣的計畫為今日的台灣社會帶來了暖暖地溫馨與幽默感。雖然我們可能有滿腔熱血,馬上募集了一堆故事,但是忍不住還是疑問一個個跳了出來。我來簡單替這些問題整理一個(偽)常問問題清單(FAQ,沒有答案的...)。
關於文化部的計畫
- 為什麼要作這個計畫?為什麼在 102 年的此時此刻,我們要作這個計畫?
- 本計畫籌備了多久?
- 這個計畫參考了國內外哪些計畫?
關於身分認同
- 為什麼叫做「國民記憶庫」?跟國民有什麼關係?還不是國民(沒有領到身份證)的朋友的故事可以分享嗎?
關於媒體格式
- 這些記憶故事的格式一定要是影音的嗎?文字可不可以?可否是互動多媒體,地理資訊位置點(POI),或者網頁?
- 這些記憶一定要是中文的嗎?我的阿公寫了一篇日文的 90 天逃難日記,是否放上來?
- 我過去十年的記憶,放在 PTT BBS 站上。已經存在在各種網站上的記憶,要怎麼成為這裡的記憶呢?
關於技術
- 記憶庫採取什麼樣的資訊技術架構?
- 我也有一個網站,可以怎麼跟這麼棒的國民記憶庫計畫連結?我可以內嵌故事,或者提供搜尋功能連結到貴網站的 API 嗎?
關於會員
- 成為國民記憶庫的會員是什麼意思?為什麼需要這麼多人(機構)參與?為什麼其他沒有參與這個計畫的都不算是在分享故事,參與歷史?
最後我想到了一個最適合的答案,可以回答的大部分的(偽)問題:因為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