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院翻修美术馆留下了一小块地方,玻璃房,红沙发,一面墙的大书柜,一见倾心,再见动了心思,这么幽雅的一块地方,用来办读书会可好?
说做就做,把想法和几个聊得来的朋友一说,大家都觉得不错,于是,第一期读书会的主题产生了:女性、艺术与生活。邀请了四个已婚,同时还坚守在艺术阵地上且砥砺前行的女性朋友。
我们的读书会起名为:画苑读书会。举办读书会的初衷可能是看上了这一小块地方,背后其实传递的是身为女性的一种身份认同上的焦虑。参加研讨会,多是男人的话语权天下,女性学者参加研讨会的少之又少。男性画家、评论家的聚会可以喝茶谈艺喝酒画画,女性画家且不说很少有几个人一起坐下来的机会,即使坐在一起也多是吃吃喝喝逛逛街,结婚的没几句便谈到了老公孩子身上。外出写生也不像男画家那样说走就走。而艺术少了交流的机会,便多是闷头作画,有时候闷着坐上几天也写不出一笔、画不出一笔来。出于这种焦虑,我萌发了举办读书会的想法,每次人也不用很多,4-6人,老朋友带几个新朋友过来,一起喝茶、谈艺,聊聊最近看书、学习、作画的心得体会,说不定哪一点就深有感触,于是,一张好画或一篇好文章就出来了。而且,有了这个平台,便会有越来越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朋友多了,总归是好事。总之,借此平台,交流艺术,共襄进步。
谈到今天的主题,女性、艺术与生活。这里面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女性与艺术、女性与生活、艺术与生活、女性、艺术与生活之间的平衡,或是最好的状态是什么样的?如何达到这种状态?
首先是女性与艺术。谈到女性,我在想,历史上留下名字的女性画家有几个?至民国以前能叫得上名的没有几个,元代管道升善于画梅兰竹算一个,清代龚琴徵以工画蛱蝶著称算一个。近代也就潘玉良、何香凝大众还比较耳熟,及至当代,虽然多了起来,蒋采苹、唐秀玲、罗寒蕾......全国闻名的还是少之又少,且多擅工笔,主工花鸟。即使在当地艺术家群体中,女性艺术家也是凤毛麟角。在学画画的群体中,女性到是占大多数,那为什么学画画的女性那么多,最后脱颖而出的却寥寥无几呢?
难道根源在“生活”?因为热爱生活,所以学习艺术;也因为生活所累,所以止步于装点生活?
那么,生活与艺术又是什么关系?这些年来常喊的口号是: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生活是艺术的源泉,那么艺术又回馈给了生活什么,应该是给生活增添了色彩,调亮了光线,艺术是照进生活的一束光,因为有了艺术,所以日复一日单调的生活才有了调剂。
单就致力于走艺术之路的女性来说,如何平衡自身、艺术与生活三者间的关系呢?或者怎样才是最好的状态?我身边听说的平衡较好的女性艺术家应该就是美院那几个老师了吧,小有成就,生活在艺术中,艺术地生活,专心地创作。所以,有个艺术的平台,再有个和睦的家庭很重要,这甚至是决定一个女性能不能从众多爱好者中脱颖而出的关键,剩下的就全凭自己的天分和努力,三分天份,三分读书,三分勤奋,一分坚持。最好还能有个群体,一个人能走得快,一群人才能走得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