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年关,与人聊天时,总会不自觉的加一句:什么时候回家?
好像年纪渐长,“回家”这个词的分量越来越沉重。
以前回家时,心情是雀跃的,带着对母亲做的饭菜的思念,脚步也格外地轻盈欢快,手中提满了给家人买的礼物,期待家人看到礼物时的欣喜。当父母问自己在外如何时,也能昂首挺胸地来一句:我还年轻,未来很光明。
现在回家,虽然也有期待,可期待中总夹杂着一丝复杂的情绪,莫名其妙地有了一种“近乡情更怯”的心情,可能不太愿意面对父母的日渐苍老和自己一事无成;又可能是自己跟父母都太清楚:回家很珍贵,回一次就少一次,面对异常珍贵的东西,人容易生出受宠若惊和不知所措之感。
同事璐璐跟我说:“这几年回家,拖家带口的,要转好几趟车,很不容易,父母也对我异常客气,完全没有了以前的那种责备、唠叨、碎碎念的感觉了,总觉得自己越来越像一个外人。”
远嫁必伤,远游必念。
远在外地的儿女,成家立业后,回家就变得有点奢侈了。不是不愿回去,很多时候,天不遂人愿:明明定好了票,出发前小孩发烧,不得不改变行程;明明说好回家过年,可工作需要,实在抽不开身。
工作和生活都不敢得罪,只能将回家的计划一推再推。或许我们在心里早已认定:父母一定能理解我们回不了家的身不由己。
可谁又来理解父母盼你回家的殷切之心!?
曾看过一个扎心短片:年迈的母亲得知儿女们无法回家过年后,年三十的晚上,一个人边看电视边包饺子,包一个就煮一个,吃着吃着就睡着了。半夜儿女们打来电话,母亲笑着跟儿女们说:自己做了一桌子菜,特别丰盛,让儿女们不用担心。
影片的最后,打出了一行字:妈妈的谎言。
我们和父母在不经意间都变成最好的演员,父母努力让我们相信他们身体康健,生活丰富,又舍得对自己花钱,不愿让我们分出一丁点的精力来担心他们,而我们也在尽量让父母相信:外面的生活,顺心又如意,美好的不像话。
回家的意义似乎悄然发生了改变,由团聚变成了确认,确认父母和自己都还安好。父母和我们都选择用善意的谎言来让对方安心,笨拙又生疏。双方总是十分“懂事”地认为:不让对方担心,不给对方添麻烦,才是给彼此最大的成全。
那些深藏于心的挂念,全部塞进了离别时的双眼之中,离别不敢对视,一对视,眼泪就出来了。
似乎年纪越大,越能理解离家近的好处。问过好多在外成家立业的人,如果在给他们一次选择的机会,大部分人都会选择离父母近一点,尤其在父母需要人照顾的时候,需要人陪在身边的时候,离家近更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那些没有经历过父母生病住院,自己在单位与医院之间两边跑的人,是无法理解离家近的含义的。年轻时仗剑天涯的梦想,在面对父母生病,自己又离家太远的无力感时,显得不堪一击。我不要什么仗剑天涯,我只要离家近,随时能回家。
我认识一对教授夫妇,他们唯一的女儿在国外定居,每隔两三年才回家一次。后来老教授得了脑血栓,抢救还算及时,只留下一点轻微的后遗症。女儿赶回来的时候,看着病床上的父亲,毅然决定放弃国外的一切,在小城找一份工作,陪在父母身边。
因为她终于明白了:生命对你的厚待,就是当你幡然醒悟,想珍惜亲情的时候,竟然还能重新得到一次机会。
有好多人,爱得太迟,一错过,可能一辈子就错过了,悔之晚矣。
龙应台在《目送》里面写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的目送他渐行渐逝,你站在路的这一端,看着他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然后,他用背影默默的告诉你:不必追。”
常回家看看,不仅仅是陪父母唠唠家常,也是为了多给父母几次目你离开的机会。
送你离开,千里之外,只求各自珍重,岁月静好,期待还能有再送你的机会。
曾被一条微博戳中心窝:20岁回家,父母接我;40岁回家,母亲接我;60岁没人接我了,回不去了。
漂泊在外的人其实更能明白:父母才是回家的理由。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有来处,就能确定归期。父母若不在了,家的意义就没那么完整了,回家的心也不那么迫切了。所以,趁来得及,常回家看看!
毕竟,回得去的,那才叫家;回不去的,只能叫做故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