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工作原因和回家,中途中断了三周的读书笔记,所以我会尽快把这三本书读回来。
这本书主要是蒋经国当年身边同事、下属撰写的回忆录,本身属于野史闲话,但是里面包含大量真实的日记,我本身对蒋经国了解不多,所以也收获颇丰。比如我头一次知道蒋经国出国那么小、在苏联也曾经那么苦,宋美龄活了那么久……这本书已经比较老了,我对老书有莫名的好感,加上很少看到类似的长篇回忆,更是搔到我的痒处。
首先,书的主要作者薛汕,重点讲了他对蒋经国在赣南任江西第四行政区专员时期的了解,文笔一般,民国味道浓厚,胜在代入感强。既有著名事件也有生活细节,主要还是对蒋经国性格脾气的描述,管中窥豹,可以看到蒋经国有智慧,有权谋,也有天真的理想和良好的个人素质,很真实,可以看到他成熟的轨迹。章亚若的两章感情虽然饱满,反而却落了下乘,看起来像写小说了。后面的几章总结来说就是从不同方面讲蒋经国的为人、情感、家族成员,因为我缺乏对相关史料的了解,就不一一置评。
我最感兴趣的是占了三分之一篇幅的蒋经国日记,蒋氏父子都有长期完整的日记存世。就蒋经国来说,可以看出他是很年轻的时候就清醒的认识到,他注定不是普通人,他的日记日后肯定会发表。从书中赣南主政时期蒋经国让笔者挑选日记时便能看出,他早就在为这一天做准备了。就拿发表的一篇《石可夫农村》来说,文字就不是只写给自己看的口气,当时那么艰难,依然坚持用毛笔,专门的本子,端端正正的写楷书,除了修养和习惯,就是在维护这种仪式感。难能可贵的是,蒋经国在早早认识到自己拥有的无限可能后,没有被权力、财富、谗言所迷惑住,而是更加注重磨炼和提高自己来匹配他的身份。在民国的那一批权二代三代里,他确实是最杰出的。
这些日记里,我最讨厌的是西南游记的部分,1941年,国家存亡之际,满篇风景名胜、饭局趣闻,极其的不合时宜。当然也可能是在那个紧张而又枯燥的年代,这篇东西就是写出来缓解压力的。也可以看出,蒋经国的文笔,确实只能算一般……
我最喜欢的是504小时和上海打虎的两部分,脉络分明,张弛有力。蒋经国从回国到去台湾前,最主要的三件事,赣南主政、东北谈判、上海打虎,都失败了,而且是越来越狼狈。赣南是人走政息,苏联谈判是巨大让步,尤其丢了外蒙,上海金融战就更不用提了,家喻户晓。有意思的是,人们都还很肯定他,当时和今天都是,因为每次他都在前期做的很成功,然后因为不可抗力而被历史车轮定格,大家都知道失败的原因不在他,他做出了足够大的努力,堪称出色。不过,再对比看看毛泽东和周恩来他们做的事,更能彰显什么是伟大。我个人看法,小蒋,还是不如老蒋的,虽然他是个好人。
两蒋的日记,处处透露出传统儒家文化式的修行,应该跟蒋介石崇拜曾国藩有关,读书、临字,自省,练静气,越逢大事越调节心态。我虽然不喜欢曾国藩,对他的体系方法不那么感兴趣,但我也有多年的写日记的习惯,而且方法如出一辙,很明显,这确实是好习惯,但似乎也没发挥更大的作用,可能是我惟结果论了,反正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他们这波人都没这习惯。。。
最后再说一点今天的想法,我所看过的书,凡是没成体系的,大都都只记得只言片语,有的连书名都模糊了。以后的学生,读书并且记住,已经不是十分重要的能力了。所谓两脚书橱陈汉章似的学者,在今天怎么比得过一个能检索的数据库呢。今后的学生,最重要的是知道如何更好的去找到知识,以及运用知识,记住,已经是掌握并运用后的副产品了。一味贪多死记硬背,就好像一手好字却写不出内容一样,除了吹吹牛,又有什么用呢。
网友评论